大多需经由此地。
“此地名曰巴拿马运河,乃贯通太平洋与大西洋之国际水道,亦为海上交通之咽喉。”
“然如今此河道尚未成形,待日后航运需求渐增,方需开凿……”
“此处称作白令海峡,唯一直连太平洋与北冰洋之航道……”
“此处名为英吉利海峡……”
朱元璋与朱標父子二人专注聆听韩成所言。朱元璋早前已察觉韩成绘製之圈意义非凡,经韩成详解后更显清晰。朱標亦深悟其圈內之地的重要性,洞悉韩成之深意。
韩成所言非虚,若真有大航海之日,此等地点无疑至关重要!皆为战略枢纽,必归大明所有。
然而,朱標註视地球仪片刻后,又有新发现。
“韩成,这几处地方亦极关键罢?形態似那几条你已圈定之海峡,缘何未將其纳入?”
朱標边说边逐一指点三处方位:“近我大明,將来必定繁盛,位置必然紧要。”
韩成看清朱標所指三地后,郑重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这三海峡未来亦必十分重要。”
况且,因是我们大明首倡大航海之举,所以在海运贸易中,大明自然占据主导地位。
如此一来,这几条海峡便愈加关键,绝不可轻忽。”
朱標所指的三条海峡,分別为瀛洲海峡、琼州海峡和渤海海峡。
“这些地方本就是我大明所有,未来仍归大明掌控,这是理所当然,所以无需特別標记。”
听完韩成的解释后,朱標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刚才確实忽略了这一点。
韩成说完,稍作思索,又拿起炭笔,在地球仪上加了两个圈。
“这片区域叫做韃靼海峡,外围的岛屿称为库页岛。
起初这里属於我华夏之地,永乐九年时,我大明派兵乘船至此,设立奴儿干都司。
然而后来在统一过程中,被迫割让出去。
隨著时间推移,这里的重要性依然不减。
对我华夏东北地区的开发,意义重大。
我原本认为,日后此地必定回归我大明直接管辖,因此並未著重標註。
现在看来,还是標註出来为好。
这样能引起关注,让人明白此处的重要价值。
虽然地处偏北,但由於临近海洋,气候较为温和。
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超过五百毫米。”
於是这地適宜耕种。”
“而此地临近朝先,故称朝先海峡。
此处亦至关重要,赴倭之路,从此处启航最捷。
將来,这地也需牢牢掌控。
待大明强盛之时,高丽最好直接归於统治,而非仅设藩王……”
谈及这些地域,朱元璋与朱標都颇为熟稔。
听罢韩成之言,父子俩连连頷首,认同韩成所言。
这些地方,確应归属大明。
“盼日后诸海峡尽入大明版图!
周遭大海亦成为內海!”
韩成立於此地,道出一个遥不可及却令人热血沸腾的愿望!
“共勉吧!愿有朝一日达成,天地之间,无远弗届,尽为大明疆域!”
朱標註视著韩成,语气满怀期待又坚定不移。
“昔日,这是你的志向,如今,也是我们的理想!
自此便以此为目標前行!
天地之间,无远弗届,尽为大明疆域!”
朱元璋的话语中也满是豪情壮志。
话毕,他望向地球仪,顿觉胸怀为之豁然开朗。
从前,受限於时代的桎梏,朱元璋以为自己赶走蒙古人,收復汉地,夺回失守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又重新掌控被元朝残部占据的西南疆域便已足够。他觉得,天下最富饶的土地尽在己手,只需悉心治理,使大明基业永续即可。
然而,自从韩成这位来自未来的人出现,向他展示了地球仪並详细解说一番后,朱元璋的眼界豁然开朗,不再局限於眼前的一隅之地,而是开始展望更广阔的天地。
朱元璋素来以刘邦为榜样,之前还认为自己至少能与刘邦齐肩。但如今,看著地球仪,回忆起韩成的话,他確信,只要按此路前行,必能胜过刘邦,而非仅仅持平!
这一刻,朱元璋找到了新的目標。
精力旺盛的朱元璋顿时充满干劲,满心渴望大展拳脚。
与此同时,朱元璋与朱標父子正沉浸於惊喜之中,韩成却已再次执笔,在地图上描绘线条。为避免影响日后应用,他特意採用虚线標註。
“韩成,这是否就是你说的寻找土豆、红薯的路径?”朱元璋静立一旁,待韩成绘毕,才缓缓发问。
韩成轻轻頷首道:“正是这条航路无疑。”
他抬手指向南美大陆:“土豆与红薯大抵便分布於这片区域。”
接著又描述起他们的行程:“我们从瀛洲海峡启程,途经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穿越印度洋,越过莫三比克海峡,再绕过好望角……”
韩成一边转动地球仪,一边依照自己绘製的线路,向朱元璋父子详细解说。
由於有了地球仪的帮助,一切显得一目了然,朱元璋父子听著他的话,再也不似从前那般迷茫,对这条航路有了明確的认知。
也正因有了地球仪,当他们重新审视韩成所绘航线时,才真切体会到苏伊士运河的价值所在。
若是能在此开闢一条运河,此次远行岂非能节省许多路程!
“韩成,此事有些问题。”朱元璋凝视地球仪片刻后,察觉到异常,转向韩成发问。
“既然地球呈球形,为何不能由我大明向东航行,横跨太平洋直抵美洲呢?这岂非更为便捷?为何要绕这么大一圈?”
说罢,他又指向地球仪上的大明与美洲位置。
朱標闻言,静静注视地球仪,陷入沉思。
韩成微微点头:“若按你所说,確实会省下不少路程。”
从这条路径出发,存在诸多隱患。
首要的问题在於,沿途能补充物资的地方寥寥无几。
到了后段,更是几乎无法取得任何补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