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產数千斤的祥瑞作物现世,古往今来也就这么一回,这代表的意义过於重大,史官自然如同以往一样,事无巨细地记录著,准备隨后整理成文录入史册。
一边记录的时候,更是忍不住一边声音颤抖地念叨著。
眾人这时候也算稍稍平静下来了些。
可听到史官的声音,有些人却不太淡定了:“这……嗐!袁泰这一吃,倒是让他小子赚大发了!”有人看著笔走龙蛇的史官,一拍大腿,满脸都是嫉妒。
许多其他文官也都是一副懊悔的样子:“失策失策!本官方才应应当抢先尝试才是啊……”
“唉!在祥瑞现世之际青史留名,血亏!血亏呀!”
读书人。
谁不想要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而且这次的青史留名还不是什么普通事件,而是此等祥瑞出土的事情里,作为“大明第一个吃祥瑞的人”而被记录的,后世必將流传千古——这特么的谁能不眼红?
陛下被记载於其中那自是理所当然。
这祥瑞本就是开乾年间出现的,而且还是当今这位开乾陛下鍥而不捨才寻得,又为了能够保证培育出足够的种苗,如此大功都愣是憋了半年的时间不漏丝毫口风,杜绝一切可能的危险性。
甚至为此而甘愿担负诸多骂名。
甘愿被群臣误会。
也不辩解分毫。
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盛景……
可他袁泰一个愣头子,居然因为吃了一口红薯,就跟著在这事儿里面留了个名字……真是羡煞人也!
將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朱允熥不以为意地笑了笑,心中暗道:“袁泰此人,虽性子直了些,犟种了些……可他此次都是豁出性命来劝諫朕的,你们看到了他青史留名,可也能如他一般始终如此刚直?”
对於袁泰这个人,朱允熥有时候还真的挺烦他的,动不动就是劝劝劝、諫諫諫的,听的人脑壳疼。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袁泰这人不顾性命的刚直,他也是颇为欣赏的,毕竟袁泰可没有什么上帝视角,知道的內情也很少,在他的认知里,自己的確就是一个实打实的昏君,一天到晚净整些不靠谱的么蛾子的存在。
他次次都如此激烈、刚直……完全源他那几乎是思想钢印一般的“忠君爱国”。
这样的人等到了一定合適的时机。
会是朱允熥以后办一下事情事最好使得刀子。
这样的人出现在这件事情的后世史书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罢了,朱允熥也並不介意。
眾人一边扼嘆息,一边偷瞄朱允熥,发现朱允熥对此竟然神色平和,就知道朱允熥心里是完全默许此事的,当下即便羡慕嫉妒得发疯,也只能按住心里那些小九九。
隨即眼珠子一转。
跪在朱允熥面前,以头抢地,露出一副懊悔万分的样子,高呼道:“微臣该死,从前是微臣该死!全然误会了陛下!更是曾为此多番冒犯陛下,却不知陛下一番用心良苦,微臣有罪啊!”
这红薯都已经堆成小山了,亩產也算出来了。
即便有炼丹司那般劳民伤財之事、以及之前那些打破用人制度,隨意赏赐官职名分的问题还在。
可是有此等功绩在。
谁还能说朱允熥一句“昏君”?——他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大明百姓著想,也忍辱负重地一手促成今日这般盛景,是他解决大明饥荒的啊!
这种情形之下。
即便对其他的事情不知情,朝堂上下所有官员,都会油然而生出来一种“开乾陛下,他该当这个皇帝!他该坐这张龙椅”的感觉——百姓只要有的吃有的穿,能有几个愿意搞事的?
这大明皇朝,是稳当的!
在这种想法之下,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想著要去进步——反正明里暗里吐槽,频频劝諫的事情大家都做了,这时候还不如认错態度诚恳一点,给陛下心里留下个好印象。
是以,当有人提起这事儿,其他人也是从善如流地一呼百应,全都摆出一副十足十的懊悔模样,跪地叩头:
“陛下实乃真心实意为百姓、为江山社稷谋福祉的明君!可恨微臣猪油蒙了心,糊了眼,竟一直误会陛下!请陛下治微臣之罪!微臣有罪!”
“臣不知陛下这一番良苦用心,实在该死!”
“……”
几乎在一时之间,这些之前频频劝諫朱允熥的朝臣们,纷纷开始痛哭流涕,叩首请罪起来。
御园里忽然只剩下哭声一片。
这其中固然有人抱著想要靠即將认错弥补自己之前行为的想法之人,可更多的声音里,则是带著毫不掺假的后悔和敬意。是真心实意的请罪。
他们之前站出来劝諫、言辞激烈乃至冒犯朱允熥,许多人更多的当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是为了好不容易驱逐了外族、安稳下来的大明。
一国立朝之初,心怀大义的忠臣是不缺的。
再加上读书人学的,本来就是“忠君”二字。
如今真正知晓这御园里的真相,他们如何可能不內疚愧悔?——大明的开乾皇帝是个愿意忍辱负重、仁心爱民的好皇帝,而他们之前又做了什么!!
大逆不道的是陛下吗?
大逆不道的是他们!!!
眾人跪在地上仰视著眼前的朱允熥,一个个都是眼睛通红,愧悔不已。
尤其是看到他面上还带著笑意。
心中的內疚之意更甚,敬佩之意也更甚:
“此般鬱闷憋屈之事,若换了任何其他人,只怕早该狂怒宣泄,早该朝著咱们这些人盛怒斥责、诉说其委屈了……”
“可陛下他偏偏不!”
“他只是轻飘飘一道圣旨把所有人召集来此,甚至亲自烤好了祥瑞,笑呵呵地邀请所有人品尝,笑呵呵地告诉所有人,这是亩產数千斤的宝物,笑呵呵地看著所有人得知真相……”
“而他把一切公之於眾过后,心中想的念的,只是如何把现有的这些祥瑞,继续培育繁殖。”
“他的心里,只有大明,只有百姓吶!”
“於他而言,却只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
“和陛下相比……”
“我们这些人,远远不及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