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哥舒翰中风瘫痪无法领兵,所以杨国忠极力拉拢住朔方节度使安思顺。
安思顺早就察觉到安禄山想要谋反,他立刻跟杨国忠联合起来,並且命令朔方军枕戈待旦以备不测。
如今朔方军刚好处於实力最强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从王忠嗣领兵討灭后突厥汗国,阴山以北的漠南草原悉数纳入大唐疆域。
天宝元年朔方藩镇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振武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主要负责捍御突厥,朔方节度使的治所在灵武郡(现今寧夏银川)。
隨著后突厥汗国覆灭,朔方军迎来空前绝后的大发展,镇兵数量经过多年发展,早已超出朝廷单方面所规定的军队规模,並且隨著大唐疆域的扩张,又置军镇增设“天德军”。
如今朔方节度使下辖十支军队,分別为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振武军、天德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战士十万,骑兵三万。
安思顺作为朔方节度使,他还兼任著安北副大都护和单于副大都护,甚至还有押诸蕃部落大使这一头衔,能够调动管辖范围內的胡人骑兵,最多可以动员十几万精锐边军。
隨著安思顺站在大唐朝廷这边,杨国忠终於想到办法解除安禄山的兵权,他拉著韦见素来找李隆基。
这次杨国忠想出一个明升暗降的办法,他冠冕堂皇说道:“陛下,您委任安禄山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虽是为了討灭契丹和奚人,但是却会埋下无穷无尽的祸害。”
“杨卿,何出此言?”
李隆基语气变得冰冷起来,他认为杨国忠这是在危言耸听。
杨国忠直接將利害关係分析给李隆基,他郑重其事解释道:“陛下,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天下精兵尽在他的控制之下。”
“况且此人又是一介杂胡,他的身上也不可能像汉人將领那般,从小就有忠君爱国的观念。”
“就算安禄山忠於陛下隱忍不发,待到陛下百年之后,太子殿下登基继位,届时安禄山手里掌握三镇精兵,谁能保证他不会鋌而走险?”
“一旦安禄山狗急跳墙起兵造反,河北和中原都会陷入灾难,这对我大唐来说可就太危险啦!”
“安禄山不是做梦都想入朝拜相吗?陛下不妨遂了他的心愿,毕竟当上宰相势必就得入京,不能在地方上担任节度使。”
“微臣建议召安禄山入朝拜相,然后再把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副使升任正使,这样既可以解除安禄山的兵权,还能从根本上消除他的威胁,如此岂不是两全其美?”
“假如安禄山真心无意谋反,那他自然可以安心为陛下效力。如若安禄山真有不臣之心,那他身在长安还能有何作为呢?”
旁边的韦见素跟著补充说道:“陛下,虽然哥舒翰统辖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但是他已经中风瘫痪半身不遂,既然如此那就没必要再让安禄山在外统兵。”
高力士认为杨国忠和韦见素说得在理,他同意加入劝諫李隆基。
“陛下,是时候该下决心啦!”
面对两位宰相和高力士的劝諫,李隆基听了以后思考片刻,他觉得这確实是个好主意,隨即点了点头说道:“好,那朕即可草擬詔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