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在一处卖串,速度快很多,宋长叙一来不少的哥儿跟姑娘都喜欢在他跟前凑着买,只为多看他一眼。
许知昼眼中一亮,把自己显眼的位置让给宋长叙。宋长叙脸上出了汗,许知昼拿着帕子给他擦了擦。
“还有一点就卖完了,到时候去买点面粉跟猪肉回去,我跟大哥说好了,晌午回去包饺子吃。”
宋长叙笑起来:“好。”
一群书生来吃串,宋长叙给他们包了串,他们经常来这边吃串,头一次看见一个年轻男人在帮忙,而且还跟许知昼举止亲密。
一众书生还记得摊子上飘逸的字体是许知昼的相公写的。这时一位书生就问出口了:“这位兄台这板子上的字是出自你之手?”
宋长叙点头:“正是我写的。”
另一个书生笑道:“当真是好字。兄台明年可会下场?”
宋长叙看向这群人,都是少年之时,这样问他倒是没法再说敷衍的话,他爽快说道:“我预备明年下场。”
这不是跟他们撞上了,不过金河县那么大,到时候他们恐怕都遇不上。而且也不必知道宋长叙的名字,因为出身乡野之地的人,读书不可能比他们还厉害。
书生们走后,宋长叙继续把串卖完,然后跟着许知昼去买肉。
“你知道怎么挑肉么?”许知昼扯着宋长叙,得意洋洋的挑了几块好肉,还跟屠夫杀了杀价。
“我负责杀价买东西,你就帮忙提着就好了。”
宋长叙任劳任怨。
买好东西一块坐牛车回家,看见还有人在等村里的牛车,但他们已经能坐上自己的牛车回家,许知昼开心的晃荡了一下腿。
以前还要去挤牛车,现在自家的牛车说走就走。
回到家里,许知昼的心情一直很好,擀面做饺子皮,宋明言洗肉剁肉,两个人在灶房忙着。
宋业跟宋长叙把买好的东西放好,绿豆糕放进柜子里,至于胭脂跟香膏还是亲手交给他。
今天包的饺子馅是韭菜猪肉馅,饺子皮也揉的好,蘸料用热油浇了,放上刚从地里薅来的小葱,闻着就很香。
一笼饺子有十三个,家里只有两个笼子,把两笼饺子装盘后,再把新饺子蒸上。
水饺也好吃,但比起水饺,许知昼更喜欢吃蒸饺加蘸料。
几个人三下五除就把饺子吃完了,吃完后还意犹未尽。
吃完后,天气好,小孩们上门找徐澄去玩。徐澄说了一声就高兴的出门了。
在水波镇上摆摊能够覆盖家里的开支,预计今年他们能过一个好年。
秋收之后也不用忙着去找活干,把田里松松土预备来年开春播种。
这样过一辈子也是极好的。
梁素是真觉得这几年日子不错,但一想到遭旱灾的那几年还是要多攒点钱,以后才有保障。
宋业跟梁素都是两个老实勤快的人,他们都是靠着家里的地把日子过好,盖上村里的青瓦房,在齐山村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家。
两个人现在还干的动,总是想多找点银子攒着。两个孩子都住在家里,伙食开的也不错,要是只有他们两个人不一定会开这么好的伙食。
给孩子吃喝总是舍得的。日子嘛,总是这样一天一天积累起来的,有时候过了好几个月,梁素还以为只过了一两天,因为她对日子没有记忆点,只记得种田的事。
有孩子后就会特别在意日子起来,两个孩子都懂事,没有差错的,梁素心里就特别高兴。
许知昼喂了鸡鸭,从里面掏出七八个鸡蛋,还有两个鸭蛋,他看见梁素说:“娘,鸭蛋好难生,这回只有两个鸭蛋。”
梁素说:“鸭蛋是难得一些,但价也高。”
许知昼点头,把鸡蛋跟鸭蛋放好,鸡蛋已经攒了三十个了,鸭蛋有十个。
“娘,可以把鸡蛋跟鸭蛋背到镇上卖了。”
梁素点点头应一声好,她去屋里拿了布头彩线来做针线活,打算给宋业钩一双鞋。
鞋子的料子是宋长叙的旧长袍。许知昼拿了竹条编竹篮,家里编织的竹篮都拿到镇上卖了,他想自己编两个竹篮自己用。
竹篮用的旧旧的,还是用新竹篮好。
宋长叙看了一阵书出来,本打算带外甥去后山走一走,待在家里实在有些闷。外甥出门跟朋友玩了,他看见许知昼还在编竹篮,走过来问道:“去后山看看有没有菌子去么?”
许知昼跟着他一块去后山,两个人走走停停,天气正好,在路上还遇上了几个相熟的人聊了几句,到了后山许知昼找到草坪就躺下了。
“你去找吧,顺便摘点野果子跟皂角,我先眯一会儿。”他呈现一个大字躺着。
宋长叙:“……”
我就知道。
宋长叙去洗了几个野果子,摘了皂角放在许知昼旁边。他当真去找菌子,找到几簇奶油菌,够晚上吃一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