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明谨扑进萧玉容的怀里,“父君。”
萧玉容心里受用的紧,表面上还是说道:“你已有六岁了,不能这么黏着父君。你父皇说的让你选老师你选好了么?”
楚明谨把刘忘生和解意远的名字报出来。
都是文臣啊,不过还会请武将师父锻炼身体,萧玉容想到。
“还有一个儿臣想选宋大人,宋大人瞧着年轻,应该不会跟个老学究一样。”
宋长叙,倒是一个不错的人选。这些年陛下看重他,也做出了许多正确的决策,想来是个有本事的。
“好,宋大人挺不错的。”
楚明谨得了父君的肯定,心里踏实多了,等到晚上平景帝到凤阳宫用膳时,他就把自己选定的老师说给平景帝听。
平景帝点头同意。
“你既然选择了就不能改了?”
楚明谨点头:“儿臣明白。”
宋长叙还不知道自己只是去看个梅花,莫名其妙就成了大皇子的老师,他下值后还没换下官袍就来看陶陶。
等了一阵陶陶下学,他提着书箱就要跑,正要对上宋长叙笑眯眯的眼睛。
陶陶:“……”
“爹。”陶陶乖巧喊道。
“你先回去,我跟你夫子说几句。”
陶陶乖巧的点头。
陶陶一步三回头,提着小书箱小心翼翼的张望。
宋长叙问道:“夫子,陶陶的功课如何?”
“令公子天性聪慧,就是心思没在学业上。”夫子委婉的说。
宋长叙是来谈早起的事。
夫子有些不高兴,“宋大人,令公子已有些懒散,如今还让他这样会助长他的气焰和惰性。”
“夫子说的在理。但他起太早精神状态不佳,反而辜负了夫子的教诲。我也是读过书的,半个时辰有两刻钟是注意力集中的已经很好了。效率大于时间,只要提高他读书的能力和积极性,那么时间少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甚至更好。”
夫子闻言竟然觉得宋长叙的话有几分道理。
他叹息一声,“老朽是宋大人请来的,按照宋大人的意思办。”
宋长叙心头还有几分惭愧,但他还是坚持让陶陶多睡一阵,正如他所言,以后有的是机会早起。
晚上用食时,徐澄喝了一碗鱼汤,听说陶陶可以晚起了,为他高兴。
“我小时候根本就没读书呢,现在陶陶读书读的这般早,是要受累一些。”
陶陶很喜欢澄表哥,他问道:“表哥,那你好聪明,这么晚读书还能学这么多,还成为了大夫。”
徐澄被说的心花怒放,“只是一般啦,我就是对学医感兴趣,以后就想当一个大夫,如今跟在师父身边要学的东西还很多。陶陶也可以找自己喜欢的事物去做啊,读书的时候可以打发时间。”
陶陶听了徐澄的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宋明言给徐澄又盛了一碗鱼汤,“最近在医馆是不是很忙,我早上从旁路过,瞧着都是满满当当的。”
徐澄端着鱼汤就喝,含糊的说道:“换季了,病人多了,我带了草药回来,可以先预防着吃,不伤身体。”
宋长叙笑道:“澄哥儿真是出息了。”
他们吃罢饭,宋明言绣了一双鞋子给徐澄,徐澄把草药交给厨子,他回到屋子就看见宋明言。
月光泛着莹莹的光,宋明言的轮廓的照着几分温柔。
徐澄拿着那双鞋,拉着宋明言坐在一旁,“阿爹,做鞋太费眼了,以后我们去买鞋就好了。”
宋明言:“我习惯了,再说我自己做的鞋穿起来很舒服。”
徐澄把自己做的药包给宋明言一个,“舅舅跟舅娘都说了,阿爹可以不用那么早去铺子帮忙,看看账本就成了。我想等回春堂这阵子忙完了,我就跟师父请假,带着阿爹去别处逛一逛,看一看大好山河。”
他说着这件事眼睛一直闪着光。
宋明言有几分恍惚,以前在徐家的时候,孩子就是他的重心,他为了自己,为了孩子跟徐鹏和离,在村里成了笑话,不过徐澄在宋家的过的很开心。
他在宋家过的也高兴,离开齐山村后,到了京城,根本没人关心他是不是和离的哥儿。
澄哥儿眼里的光一直没变,宋明言感到欣慰。
“好,我们一块出去走一走。”宋明言笑道。
徐澄高兴:“我就知道阿爹最好了,我攒了好多钱,给病人看病也赚了不少,到时候我可以给阿爹住客栈,请阿爹吃饭,我长大啦。”
作者有话说:
澄哥儿:我爱阿爹[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