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们因王室衰败而解脱了中央束缚,当然不会再去澄清真相。
于是申侯卖国求荣祸乱天下之事无人提及,而周幽王成了无道昏君被万世唾骂。
周幽王大概确实能力不济……但论及具体行为,谁才是无道?
——想要抹黑一个人就是这么简单,哪怕他是君王,只要一直说他荒淫无道,再编个‘震惊体’的故事,能吸引眼球就行。
手里有官方背书,大多数人都会信的。
其实真不真实都无所谓,反正大多数人是没常识的。
只要传播力度够大,官方名义够硬,想给人制造个遗臭万年的骂名真的不难。
同样的,想要把臣子包装成忠义典范,那也很简单……
照样不需要实绩,只要编几个故事,说此人诚实可靠、孝顺后妈、言而有信、清廉如水——举孝廉嘛,就是这个路数。
反正只要个人品行编得足够好,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大忠臣,而忠臣就会被视为能臣,能臣就会被视为功臣……人的大脑都具备这种诡异的联想机制。
哪怕此人庸碌无能,为官毫无实绩,导致任职之地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只要说他穷得两袖清风,儿女都差点饿死,却坚决不沾铜臭,每天都在街上哭着对穷苦百姓表示同情——那这人就是忠臣,就是好官,就是万民眼里的青天了。
至于那种能使一方富庶平安,百姓不受天灾人祸之困,当地生活一直在变好的官员……即便能力卓绝造福一方,但只要此人私德有亏,照样会被视为赃官恶官贪官。
人嘛,就是这样。
……
张飞目前正在熬夜加班,带着艺术学院的学生们绘刻连环画的雕版。
张飞负责绘,学生们负责刻。
有几个“天资聪颖”的学生已经可以帮张飞绘制草图了——都是张飞的亲信部曲,长期耳濡目染之下,也染上了画插……图的习惯。
毕竟这是段颎传下来的训练科目,张飞当然也要用来训练自己的部下。
其中有个高手名叫张达,平原人,目前仅十八岁。由于张达个性冲动,张飞像段颎那样用了高标准严要求,眼下张达的雕刻水平已经很不错了。
给张飞提供剧本的,是贾诩、刘备、简雍、徐庶等老中青三代黑社会,除此之外还有稷下学宫各个学院的学生,以及来自各地的寒门士子。
其实贾诩和徐庶都不在临淄,但简雍在各县赠设了投稿箱,稿件每天会随着县吏传告公务一起运回临淄。
陈封负责选稿,选得眼都了。
剧本稿件只需要简短的文字传记即可,而且著书立传属于策试的一部分。
若投稿能被选用,就等于策论通过了,可以直接参加文书类职务的面试考核——面试上了就会马上就地从事文宣工作,可以选择隶属右将军府,也可以隶属东阁书库校书郎。
反正结合实际情况编故事嘛……又不需要文笔,只要编得像那么回事就行。
就算不打算当文书吏,投稿被选中后的稿酬也是极其丰厚的,一字百钱,只要选中一篇就能发家致富。
……
五月初。
在张飞等人全力运转加班加点之下,第一批连环画开始发行了。
连环画当然是一本一本发的,一本一个人。
最先发出去的忠臣传,是《忠臣传一·博阳定侯·丙吉》。
与丙吉传同步发出的,是《奸臣录一·袁绍》。
奸臣暂时只会发这一个,这就是纯粹的为了定性,只是表示将来还会发,看谁敢蹦跶。
而忠臣传第一个列丙吉,当然是因为丙吉的忠是没有争议的,但排在第一位很容易引发争议——有人争论才会有人关注。
丙吉是被大汉视为‘仁德表率’的人。
丙吉出身寒门,历任鲁国狱史,后迁廷尉右监(狱掾吏),受牵连免职后又任从事,都是吏职。
汉武帝末,巫蛊之祸时,丙吉监管郡邸狱(邸舍拘留所),当时皇孙刘病已(汉宣帝刘询)刚出生几个月,受戾太子刘据牵连,在狱中无人照料。
武帝末,巫蛊之祸相关的人和事是完全不能触碰的,谁碰谁死。
但丙吉不忍婴儿横死,冒着死罪救护照料刘病已,并自己出钱请狱中的女囚为其哺乳。
狱中环境太差,婴儿很难养活,刘病已几度生病,都是丙吉找人暗中救治。先前哺乳的女囚刑满释放,丙吉还出钱雇佣她继续照顾孩子。
武帝驾崩后,霍光提拔丙吉历任将军市令、大将军长史、光禄大夫、给事中,并遣丙吉迎昌邑王刘贺即位。
刘贺继位一月,因不守法度,霍光与丙吉又一同将其废掉。
随后霍光与张安世一同商议,又让丙吉迎立刘病已,也就是宣帝。
宣帝即位后,丙吉绝口不提当年保护婴儿之功,朝臣及宣帝都不知情。
此后丙吉担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
直到丙吉年迈,宣帝才从当年的乳母那里得知实情,封丙吉为博阳侯,几年后接替魏相成为丞相。
而丙吉拜相后,为官施政都很宽和,各掾吏被人举告,通常都是先让人去职之后再查办,还留下了‘丙吉问牛’的典故。
这是汉代少有的既拎得清本职,又能把贵族和农民都当人看的官员。
——丙吉寒门出身,保护了未来的皇帝,和霍光一起行废立之事……
虽然丙吉名列麒麟阁,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但真的很少有人记得他——如果老是提及霍光、苏武,人们都太熟悉了,太过于熟悉,就不容易争论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丙吉是整个大汉唯一一个寒门出身做到丞相的大臣,没有之一。
至于奸臣袁绍……刘备倒是没有瞎掰扯,因为根本不需要瞎掰。
最初举孝廉入京,却在雒阳蓄养死士到处作案,残害无辜,对天子不忠。
做大将军掾时,效力于何进,却又私自攻击皇宫,掳走皇子刘辩,背叛抛弃何进,导致何进身死。
掳走刘辩后,名义上效力于刘辩,但又下毒弑主,抛弃并杀死刘辩。
刘协登基后,袁绍又煽动关东士族挑起叛乱,而且再次抛弃盟主张邈潜逃……张邈没死纯属命硬。
从头到尾没有半点忠义可言,效忠谁就害死谁,完全就是噬主成性,跟谁谁死,比三姓家奴厉害多了。
这当然是奸臣范例。
而且,刘备把驱使张闿作案、害死长公主刘华、煽动临淄叛乱意图弑君等事儿也栽到了袁绍头上。
反正要搞臭就要臭到底,为了避免有傻子产生“有这种作案能力倒也是个人物”的心态,还专门罗列了抢人新娘、欠债不还、搬弄是非、不知感恩、推卸责任、见利忘义、过河拆桥等等桥段。
——都是真事,但稍微加工了一下。
有些故事是编的,但基本都属实,经得起查证。
而且这是连环画……原本称得上英俊的高富帅袁绍被画得有些阴沉猥琐,但也并没有脱离原貌——画得并不丑,但是看着会让人觉得这不是好人。
刘备就不信了,这要是还有人跟袁绍混,那得是多蠢的人啊……
忠奸两册,各印制了十万册,随后分作五十份,被发往关东各郡。
这可不是发给文化人看的,这是要发到各县集市、酒舍等人群聚集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