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鸦雀无声
今天来看《盲井》的北电师生中,有不少是抱著挑刺的心態来的。导演系的老师谢非是这样导演系的学生杨超,以及文学院的学生贾樟柯都是如此。
谢非不像郝剑那样排斥商业片,他认为商业片是电影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同时认为艺术片高於商业片。现在方致远这个搞商业片的,居然在柏林拿到了金熊奖,而自己都只有半个金熊奖,他心里不服气,想要看看《盲井》到底怎么样。
杨超和贾樟柯平常也看商业片,尤其喜欢看港片。不过在看商业片的同时,他们又嫌弃商业片,觉得商业片只能带来感官上的刺激,无法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无法跟艺术片相比。
在他们心里,商业片相当於小姐,而艺术片则是女神。
《盲井》在柏林拿到了金熊大奖,在贾樟柯他们的心里,就像原本被他们嫌弃的小姐,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玉帝的三公主,成了他们高攀不起的存在,他们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崩了,简直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他们决定找出《盲井》的毛病,方致远依然是低贱的“小姐”。
放映厅的灯光很快熄灭,电影正式开始放映。
《盲井》第一个镜头放完,谢非他们都陷入了呆滯状態。
谢非推崇欧洲电影理论,喜欢用长镜头,
当初,谢非的电影《本命年》完成以后,在影协给很多理论家和电影人放映。放映结束后很多人对电影开场的长镜头印象深刻,甚至有人说:“开场的长镜头把我们震住了。开场运用了很长的跟镜头,先是从漆黑一团,字幕的衬底是跟著主角走出地道。这是在长安街前那个地下人行横道里拍的。它特別宽、特別长,有一种半天也走不出去的感觉。”
谢非觉得《盲井》开场的长镜头跟《本命年》有相似的地方。
《盲井》的长镜头通过井口和下井,营造出了一种被黑暗吞噬的感觉,是从光明走向黑暗;而《本命年》则通过地下人行横道营造出了一种出不出去,处在困境中的感觉,是从黑暗走向光明。
《本命年》长镜头很短,而《盲井》有4分多钟,调度非常复杂。
正常情况下,4分钟的长镜头,会让人看得很累。
可方致远通过镜头內蒙太奇,不断改变景別,达到了剪辑的效果。
4分钟的镜头看下来非常丝滑,没有丝毫累的感觉。
跟《盲並》的开场相比,《本命年》开场要弱不少。
谢非真的被震到了,方致远明明是第一次拍电影,怎么可能拍出这么牛逼的镜头,他是怎么做到的?这不科学啊!这难道就是真正的天才吗?真的太牛逼了!
杨超和贾樟柯都看过纪录片《光荣之路》,知道《盲並》有很多长镜头,但他们方万没想到方致远的长镜头水平如此之高,国內绝对无出其右,放到国际上也是一流水准,甚至可以跟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开场长镜头相媲美。
在震惊的同时,他们心里冒出了几乎相同的想法。
要是將来我拍电影,能够拍出如此牛逼的开场吗?
不只他们如此,所有想做导演学生都在想这个问题。
谢非和贾樟柯他们本来是来给《盲井》挑刺的,但《盲井》的视听语言太出色,而且故事足够抓人,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在看电影的同时,不住琢磨这里为什么这么拍,镜头为什么会这么设计,简直跟做拉片作业似的。
谢非他们越看越震撼,越看越震惊。
他们真的第一次看到有人这么拍电影,电影的视角几乎一直跟著宋金明,景別以近景和特写为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对宋金明人性復甦的过程进行了展示,带给了观眾强烈的临场感,让人觉得无比真实。
电影最后,方致远通过一段四分多钟的长镜头,將元凤鸣逃出矿井的过程呈现出来,紧接著,
方致远用了一个正俯拍,从空中俯瞰元凤鸣。这两个镜头当初在柏林震惊了所有观眾,也震惊了所有记者和影评人,他们都觉得这两个镜头巧妙至极。
现在,同样的情形出现在標准放映厅。
甚至有人失声惊呼:“天啊!这是宋金明的视角!”
谢非浑身鸡皮疙瘩都冒出来了,眼睛里闪耀著不可思议的光。
这是宋金明的视角,刚才从矿井的逃出来的长镜头,不是元凤鸣的主观镜头,而是宋金明的主观镜头。宋金明死了,但他还是不放心元凤鸣,灵魂跟著元凤鸣一起走出矿井;最后的正俯拍说明他在拯救元凤鸣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上天堂了。
这两个镜头真的太巧妙了,只有天才能想出这样镜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