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致远猜到了这些学生的想法:“可能有人会觉得李少红没有学商业片技巧,学的是欧洲艺术电影理论,但她拍商业片取得了成功,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只要给我们机会,我们也可以成功,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商业片技巧呢?
原因很简单,社会和环境不同,《银蛇谋杀案》是1988年上映的,当时香江电影、好莱坞电影还没有进入內地,vcd还没有诞生,观眾看的电影都是国產电影,《银蛇谋杀案》对內地观眾来说非常新颖,自然大受欢迎。
但现在观眾经受了港片和好莱坞电影的洗礼,像《银蛇谋杀案》这种电影,在市场上不会有什么作为。如果李少红是最近几年毕业,那她根本不会有执导的机会,因为作为商业片,《银蛇谋杀案》非常糟糕,像这样的导演不可能给机会。”
现场响起了哇的惊嘆声,没想到方致远竟然会这么说,
李少红可是在比例拿到了银熊奖的存在,没想到在方致远眼中,她的商业片竟然也是不合格的,而且非常糟糕,要想获得执导的机会太难了吧。
方致远喝了一口水:“北电的教育方针有很大问题,一直试图教学生们如何成为艺术家,如何成为大师。这种理念是错误的,艺术家是教不出来的,大师是教不出来的,要成为艺术家和大师只能靠自己,而商业片导演是可以教出来。
因为商业片是有套路,好莱坞商业片可以按模子批量复製。
在我看来,北电应该像一个驾校,老师教学生技术和技巧,学生学会后,开车去哪里是自己的事。你想搞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学院可以引导,学校的环境可以薰陶和互相影响,但决不能教给学生,一个艺术家想表达什么,一个导演应该拍什么。
可能很多老师会说,我们就是这么教学生的,没有刻意引导。
可就我掌握的情况来看,北电导演系最近几年的学生,基本上都想拍艺术片去欧洲拿奖,成为艺术大师。其实只要抱这种想法人,就一定成不了大师。因为大师是独特的,是与眾不同的,而一旦你抱著去欧洲电影拿奖的心態拍电影,就必然去迎合电影节的口味,去拍西方评委想看到內容,
而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怎么可能有独特性?
一个跪舔西方的人,不可能成为艺术家,更不可能成为大师。”
台下的北电老师一个个满脸通红,他们不想承认,可又不得不承认,方致远的话是对的,艺术家应该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创作出与眾不同的作品,而一心想去欧洲拿奖的人不可能拍出与眾不同的作品来。
杨超、贾樟柯这种想成为大师的学生则有醍醐灌顶之感,对艺术电影,对艺术家都有更深的认识。他们看向方致远的目光透著感激和敬畏,方致远真的太牛逼了,他对电影和艺术的理解简直超乎想像,难怪他能够轻易获得金熊奖!
方致远觉得开场白讲得差不多了,清了清嗓子,道:“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正题,讲讲好莱坞商业片的节奏。其实商业片这个说法不准確,艺术电影也是有商业属性的,好莱坞电影更准確的叫法是类型片。为什么叫类型片呢———“
方致远从类型片的概念开始讲起来,讲类型片的诞生,类型片的特点,而他重点讲的是类型片的节奏,因为对节奏的把握是好莱坞电影最为核心的技巧,好莱坞电影对节奏的把握是精確到分钟的,到了什么时间就会出现什么情节点,有明確要求。
教室里非常安静,只能听到方致远演讲的声音,以及沙沙做笔记的声音,不光是喜欢商业片的学生在记录,就连杨超、贾樟柯这些艺术片爱好者也在作记录,甚至连部分老师也在作记录,他们都被方致远讲述的內容深深吸引。
一个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方致远进行最后地总结:“由於时间有限,我只讲了类型片的节奏,其他的就只能靠你们自己去学习和揣摩。除了学习和揣摩,最重要的是动手去写剧本。黑泽明曾经说过,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知悉电影结构上的细节和电影的本质!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台下的北电学生都起立热烈鼓掌,来做报告的大导演有很多,但他们讲的往往都是自己对电影、对人生的感悟,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只有方致远踏踏实实给他们讲类型片的技巧,他真的是希望师弟师妹们离开学校后有电影可拍。
“谢谢方致远校友的精彩演讲,今天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用掌声向方致远校友表示感谢。”主持人郑冬天拿著话筒,笑盈盈地走出来道,“下面到了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有很多问题想问你,希望你能儘量回答。”
“有什么问题儘管问吧。”方致远满脸笑容地道。
呼啦一下,现场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