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边。
在看到这个进球之后,克鲁塞罗主教练亚歷山德雷和助理教练埃齐奥都是一脸愁容。
“他们的实力还是比我们强太多了,感觉根本没有机会啊。”
“主要还是我们的中场根本拿不住球,这样前面的罗尼也没有多少持球机会,自然也就无法造成威胁。”
“技术上差太远了。我们由吉马良斯和罗逸组成的双后腰,跟他们的儒儒尼奥和埃德米尔森比起来,简直就是真正的小孩。”
“不过,我看罗逸这孩子还是很淡定的。就看他能不能抑制住圣保罗的中场发挥了……”
-----------------
比赛继续。
圣保罗青年队重新开始组织进攻。
场面很快回到了“常规”的局面:圣保罗围攻克鲁塞罗。
在大儒儒尼奥的串联下,他们的中前场,包括两名边后卫继续大举压上。
面对这样的被动局面,罗逸在场上也是在不停地折返跑动,对本方露出的空当进行及时的协防、补防。
与此同时,他也在观察著。
观察圣保罗在进攻中的节奏变化,以及寻找对方的弱点!
这也就是平常人们常说的,“阅读比赛”的能力。
如果只说这一世,那未满17周岁的罗逸自然是没有什么优势。
他踢的比赛都没有场上的其他球员多,当然对比赛的理解也不会高出別人。
但他是一个穿越者。
自小看了无数的比赛,作为一名资深球迷的他,其实是有一套对足球自己的见解的。
他平常就喜欢在看比赛时研究阵型战术,会在赛后在各个足球网站分析战术,也喜欢在fm游戏中排兵布阵,在踢校队比赛和业余联赛时也会注意观察场上局势。
而与之对比,90年代信息的传播还非常闭塞,场上的这些小球员也很难从除了教练以外的地方获得更多的足球资讯。
他们甚至就连电视直播都很少能够看到!
所以在这一点上,罗逸是有著不小的优势的。
更別说他对圣保罗那边的核心球员是很熟悉的!
因此很快,罗逸就发现了圣保罗那边的一个点,在整体上是与队友不在一个节奏上的。
那就是左路的德尼尔森。
他的特点,就是喜欢把球粘在脚下,用自己的盘带来戏耍对手。
只是在比赛的前二十分钟时,德尼尔森还比较严格地执行教练的战术意图,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做到一脚出球,与队友打配合。
在这样的情况下,圣保罗的前场就打得很活,而罗逸也找不到机会去盯死对方的某个点。
但在圣保罗率先进球之后,德尼尔森显然开始渐渐地把什么战术打法拋到脑后了。
这其实也是这个时期巴西球员的通病了,他们往往会把个人的表现放在球队整体战术之上——当然很多南美和非洲球员也是这样。
成年球员尚且如此,就更別提这些还不满20岁的少年了!
於是,德尼尔森开始更多地持球进攻,用自己哨的单车过人来突破克鲁塞罗的防线。
而很显然,克鲁塞罗的后卫也確实抵挡不住,被德尼尔森晃得晕头转向,甚至是被晃倒在地。
幸运的是,德尼尔森也是属於“过人如梅西,射门赫斯基”的类型。
他在过完人之后的选择往往都不太合理,要么草草地往禁区內横传一脚,要么就是衝著克鲁塞罗球门比较隨意地轰一脚了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平均每十几场才能打进一个进球的原因。
这样一来,虽然克鲁塞罗依然还是处於被动挨打的局势,但至少还没有再次失球。
而此时的罗逸,则开始行动了!
第35分钟,圣保罗的球传到左路,再次落到德尼尔森的脚下。
罗逸早就已经移动到了这一侧,这时也迅速地跑到德尼尔森的前方,拦住了对方的去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