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古晋下辖两县,五十八个华人村落已顺利设立行销点,此外,在土著部落也设立了约二十家行销点。”
哈恩恭恭敬敬地弯著腰,语气中带著几分欣喜,“这个主意一出,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已经收穫了数十万斤的棕櫚果。”
“预计能產出蜡烛约十万根。”
“倘若以五分银的价格售卖,那便是五万两白银,折合一万五千英镑左右。”
“殿下如此圣明,实乃古今罕见,比起那些圣贤也毫不逊色。”
史莱在翻译这些话时,嘴角忍不住微微抽搐,暗自將言辞润色了几分。
这话实在太过直白,简直不忍卒听!
“別净说些阿諛奉承的话了!”徐煒神色认真,严肃说道,“行销点必须全面铺开。要知道,古晋府的棕櫚果数量有限,我们需要更多的棕櫚果。”
“石隆府、河东府、林梦府,一个都不能落下。”
“甚至,咱们可以派遣商队前往三发、兰芳以及汶莱等国,收购棕櫚果。”
棕櫚树的成熟时间通常在11月至次年2月,目前所收购的棕櫚果,都是成熟期过后晾晒而成的果乾,並非新鲜果实。
换句话说,棕櫚果即便再多,也是有限的,必须抓紧时间收购,否则,就会被他人抢先获取。
內阁三位大臣,曾柏负责统筹全面工作,徐灿主管军事、移民以及財政事务,哈恩则负责税收、工业和商业。
三人各有所长,分工明確。
哈恩点头称是:“臣也正有此意。”
“而且,隨著棕櫚果收购量的不断增加,民间已有不少人开始开荒种植棕櫚果树。”
“相较於种植粮食,种植棕櫚果树確实省心省力。”
徐煒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岂止是民间,徐煒也僱佣了大量移民开荒种植,其中多半面积种的都是棕櫚树。
等到收穫季节,必定能大赚一笔。
这著实令人心情愉悦。
这可是建国几个月来的第一笔净收入。
“刘远山派人传来消息,蜡烛供不应求,大清的市场极为广阔,大有可为。”
徐煒面带笑容说道:“如此一来,不仅朝廷能够获利,还能惠及数万百姓,可谓一举多得。”
两人围绕经济话题,越聊越投入。
石灰厂的產出,已在新城投入使用。
届时,泥巴碎石路將变成水泥路,大部分建筑也会採用更为坚固的水泥。
更为重要的是,从古晋通往码头长达二十里的水泥路也即將竣工。
玻璃、石灰、火柴等產品丰富了古晋市场,税收也日益增多。
一切都朝著良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秘书前来匯报,徐煒的老丈人约翰·贝克,带著一个有些禿顶的中年人来到了古晋。
“这里倒不像传说中那般偏僻。”
汉克伸手挠了挠自己毛髮稀疏的脑袋,一边坐在马车上说道:
“有火柴,还有玻璃,已经初步展现出文明的曙光。”
“我的朋友,古晋这才刚刚起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