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196.无形枷锁.最是孝顺.案例分享.句句在理
张秀英在一旁开口了,语气格外诚恳,带着一种为人父母的理解和体贴:
“亲家,你就别推辞了。这真不是客气话,这是香兰做儿媳的一片孝心。
她现在不能像金环银环那样日夜守在床边伺候,心里本来就过意不去,难受得很。
能在经济上多出点力,多分担一点,她这心里也能好受点,舒坦点。
你就让她尽尽这份心吧,就当是安她的心。不然她老是惦记着,上班都不安稳。”
李桂也立刻帮腔,她的话更直接,更接地气:“是啊,王叔。大姐那性子您还不知道?最是实诚,心里有啥都搁不住。
她既然有了这个心,您要是不让她出这份钱,她反而更难受,觉得自个儿没用,帮不上忙。
钱是不多,但关键是这个心意,是她竭尽全力的态度。您就成全她这份孝心吧!”
阳光明像是在分析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语气平和理性的补充道:
“王伯伯,我大姐的性格您最了解,倔强,认死理,最是孝顺不过。
她既然认定了这是她该做的,您要是坚决不收,她怕是连觉都睡不好。
至于红红和阿毛的基本销……”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王师傅,语气笃定,“我相信您作为爷爷,心里有杆秤,绝不会亏了两个孩子。
大姐交了工资,您难道还会让孩子们饿着冻着?肯定不会。
这不过是把钱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统一规划,更利于家里渡过难关罢了。”
王师傅看着阳家人你一言我一语,态度真诚,句句在理,字字都像是站在他王家的立场、为香兰的孝心着想,把他所有可能拒绝的路子都堵得死死的。
他再看向香兰,见她虽然低着头,手指紧紧绞在一起,显示出内心的挣扎,却始终没有出声反对或者提出异议,心里顿时明白了——这恐怕是阳家人来之前就已经商量好的既定策略。
他浑浊的目光在阳家人诚恳的脸上、在两个女儿复杂闪烁的眼神间,来回移动,心里突然有些酸涩。
沉吟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摩擦着粗糙的茶杯壁,他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里充满了无奈,以及一丝复杂的被裹挟的感动。
“唉……亲家,你们……你们真是太……太为我们着想了……”他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让我说什么好……香兰能这么想,这么做,我……我真是……没想到,她真是个好孩子……”
他停顿了一下,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看向阳永康,又扫过张秀英:
“好!既然这是香兰的一片孝心,也是你们阳家的一片心意,我再推三阻四,就显得我老王不识好歹、不近人情了!
这份情,我领了!钱,我替她婆婆收下!肯定会一分一厘都用在刀刃上,用在给她婆婆看病养身子上,也绝不会亏待了香兰和孩子!你们放心!”
这件事,就在阳家看似主动实则不容拒绝的提议下,和王家半推半就、复杂难言的感慨中,一锤定音。
王金环和王银环在一旁看着,心里暗自嘀咕,飞快地计算着这笔意外“收入”的得失以及对自己未来“收益”的影响,但面上却不好再说什么。
毕竟,人家是主动上交全部工资,话又说得如此漂亮动听,占尽了“孝道”和“情理”的制高点,她们若再不知趣地挑剔、反对,那就显得太过于算计和不知好歹了,难免被父亲和外人看轻。
解决了香兰工资归属这件大事,屋里的气氛似乎瞬间缓和了许多,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王师傅脸上的表情松弛了些,仿佛卸下了一点担子,又仿佛被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
阳永康善于察言观色,知道火候已到,便话锋一转,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一直陪坐在旁的王金环和王银环身上,语气变得格外关切起来:
“亲家,家里遇上这么大的事,天塌下来一样,真是难为金环和银环这两个孩子了。
这些天,里里外外,忙前忙后,全靠她姐妹俩一手操持,人都累瘦了一圈。
她们自己也有家,有丈夫孩子要照顾,总这么天天耗在娘家,婆家那边……时间长了,怕是会有意见吧?会不会有什么难处?
要是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亲家你可千万别硬扛着,说出来大家一起想想办法。”
这话问得恰到好处,直接点出了目前王家内部最现实、也最可能产生矛盾的症结所在。
王师傅脸上的那点刚刚浮起的、因解决香兰工资问题而产生的轻松感,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深沉的无奈和苦恼。
他又叹了口气,这几乎成了他今天最频繁的动作:
“咋能没意见?唉,都是没办法的事。
自己亲妈瘫在床上,她们不管谁管?暂时也只能先这么着,走一步看一步。
好在她们俩……唉,都没个正式工作,时间上好歹还能挤出来。”
他的话里透着深深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妥协。
王金环立刻接话,语气带着明显的诉苦和表功意味,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光明正大倒苦水的机会:
“阿爸,看您说的,再难也得管妈啊!这是做女儿的本分!
就是……就是家里那边确实有点啰嗦,孩子他爸倒还好说,主要是婆婆那边,话里话外的……嫌我老往娘家跑,顾不上自己家,唉!”
她说着,还配合着叹了口气,揉了揉眼角,仿佛受了多大委屈。
王银环也小声补充,声音细细弱弱,带着点可怜巴巴的味道:“我家那个小的,这几天有点咳嗽,夜里闹觉,我也没顾上好好带他去看……心里挺惦记的,怕拖严重了。”
她说着,眼圈微微有些发红,像是随时要哭出来。
张秀英立刻露出感同身受和理解万分的表情,顺着话头说,语气充满了体贴:
“真是难为你们两个了,当女儿的孝顺是好事,是天经地义。
可毕竟嫁了人,就是两家人了,手心手背都是肉。
长时间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也影响你们自己小家的和睦。
婆婆有意见,男人有怨言,时间长了,难免生闲气,伤感情。”
她的话,说到了王家姐妹的心坎里,也点出了王师傅最担心的问题。
李桂早就等着这个机会,她眼睛一亮,立刻插话,声音清脆,语速稍快,带着一种市井妇女特有的爽利劲儿和“消息灵通”的优越感:
“可不是嘛!王叔,金环姐,银环姐,我说句实在话,你们别嫌我多嘴嚼舌根。
我们那条弄堂里,前街老刘家,情况跟咱们差不多,他家老太太前年也是中风落了床,一开始也是两个闺女轮流回来照顾。”
她成功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尤其是王师傅,他下意识地向前倾了倾身体。
李桂表情生动,继续说道:“一开始也是闺女轮流回来照顾,没出三个月,两家女婿都闹意见了,为谁家多干了谁家少干了,谁吃亏谁占便宜了,吵得不可开交,差点打起来!
弄得两个闺女里外不是人,哭哭啼啼回娘家诉苦。
后来老刘师傅没办法了,眼看着闺女家都要散了,这才一咬牙,请了隔壁邻居赵大嫂帮忙。”
“赵大嫂就住在老刘家隔壁弄堂,手脚那叫一个麻利,爱干净,心肠还好,关键是身体硬朗,能吃苦。”
李桂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老刘家每月给赵大嫂八块钱,赵大嫂每天一早过来,做两顿饭,帮着喂饭、擦洗、翻身、伺候大小便,弄得妥妥帖帖,干干净净,比自家闺女照顾得还经心仔细!
下午五六点收拾利索了,老刘家的其他人下了班,交接一下,赵大嫂再回自己家,什么都不耽误。”
“这下好了!”
李桂两手一摊,做出一个圆满解决的手势,“老刘家那两个闺女彻底解放了,能回自己家安心照顾孩子男人,婆家也没话说了,夫妻矛盾也少了。
老刘师傅也省心了,不用整天看闺女、女婿脸色,听他们抱怨。
赵大嫂得了份稳定收入,也感激得很。
现在两家处得跟一家人似的,多好!这才是长远之计!”
她说完,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王师傅和王家姐妹,仿佛只是纯粹分享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皆大欢喜的成功案例,丝毫没有针对谁的意思。
王金环和王银环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不自然,笑容僵硬在脸上,眼神躲闪。
她们不是傻子,立刻听懂了李桂话里话外的意思:一是暗示她们长期照顾不可持续,迟早引发家庭矛盾;二是点明请人比她们照顾更专业、更周到;三是直接给出了一个低得多的市场价格,只需要八块钱!
姐妹俩可是合起来张口要了二十块钱!
这简直是摆明了说她们之前是狮子大开口,想趁机捞娘家的油水!
王师傅的眉头也立刻紧紧皱了起来,脸上有些挂不住,下意识地还想维护一下女儿和自己的决定,或者说,维护一下自家的面子和之前的错误决策:
“我们家……情况可能跟老刘家不太一样。金环和银环都没工作,闲着也是闲着,自己亲妈,总归比外人尽心些,知冷知热。
请人……终归是外人,隔着一层,总有些不放心,怕不用心,或者手脚不干净……”
他的辩解显得有些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底气不足。
一直沉默主导的阳永康此时缓缓摇头,语气沉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