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章 难在何处?无银。  以贪治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知道为啥你陈家家业,在你手里节节衰败吗?!建辉啊,这生意上的事,我那世伯没少教你,可他唯独教不了你一样:胆气!”

感受到腋下传来的动静,被唤作昌毅的胖子无奈地嘆了口气。

他没有和好友建辉解释的打算,两人情谊虽好,但立场不同。创业的一代和守业的二代,在面对同一件事上的反应、抉择也会不一样。

想他陈建辉,在老家湖广,田宅店铺繁多,便是居之不易的京师,亦有旺铺三间。可以说,只要他不败家,仅凭这些固定资產,便足以守业。

可他昌毅不行,作为白手起家的一代目。

他是一行脚商,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各地物价的差异,来回倒腾物资的游商。没有固定的店面,没有固定的资產,常年与各地各方商贾博弈的昌毅很明白,想要赚钱,有时候就得有胆子进那些旁人不敢进的货、做那旁人不敢做的事。

开两边,各表一枝。

短暂的留心到了昌毅后,李斌並没有为其驻足。

在宴席的主桌上落座,李斌享受著那些京师大號掌柜们的吹捧。有来有回地和他们互动著...

直到菜过三巡,酒过五味,坐在李斌左侧裕丰仓记的陈掌柜这才开始探起李斌的口风:

“汉阳贤侄,听闻地官大人寻我等,是为解献帝陵工之困,不知此事然否?”

“不瞒陈世伯,我户部如今,確受此困。”

眼见话题聊到了“乾货”,李斌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开始了此次谈判。

“诸位贤达久居京师,想必都听过今上纯孝。今既已尊兴王为帝,则其陵宫,自得用黄瓦、上九梁。原本今上欲点我湖广役夫三千,赴南京开窑制瓦。”

“怎奈山东流贼,肆虐开封、中都一带,我湖广亦受其害。上惜民力,遂改拨银三万,於南京制瓦。”

李斌的话说到这时,席上商贾们的眼睛都绽起了光芒。

湖广乃產粮大户,湖广商人自然也以粮商居多。

乍一看,这烧黄瓦的事,和粮商似乎扯不到多大关係。但別忘了,李斌话语里,还有后半段的“上九梁”呢!

所谓九梁,即梁架上承托九根檁(桁)的横樑,对应建筑的进深规模。九架梁,乃帝王之制,非皇帝宝殿、陵宫不得擅用。

上九梁,说得也不是给如今献帝陵宫的房顶上多加几根横樑就完了的事。想要整体提升建筑规制,改建,远不如推倒重建来得便利、轻省。

而在此时的建筑材料中,梁木、砖瓦等,拆了还能再用,以节省开支。但用於粘黏砖瓦的粘合剂却不能復用,偏偏,这製作粘合剂的主要原料中,就有李斌眼前这些粮商们可以提供的糯米。

所以,哪怕不看后面整个献帝陵重建的工程。就是眼前难住户部的烧黄瓦一事,製作黄瓦,与他们无关。但你瓦片烧出来后,要装上屋顶吧?这时候,要不要粘合剂?

要粘合剂的话,要不要糯米?!

更令人激动的是,李斌还说:这一次的黄瓦工程,朝廷会拨出现银!

做过工程的人,对这一点应该会很有感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真金白银的快速结算,诱惑力是远大於工程本身的体量的。

便是不提垫资相关的风险,快速结算就意味著快速的资金周转。

而高资金周转率於商业而言,又意味著什么,恐怕没有商人不明白。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月能赚10%的利润所得,是远大於一年才能赚50%的利润的。

所以,在听到了“大工程量”和“现银结算”这两个关键信息后,商人们坐不住了。

李斌左侧的陈掌柜率先发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