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0章 尼雅遗址发掘顾问?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59章 尼雅遗址发掘顾问?

拍卖叫价的声音此起彼伏,苏阳在台上的声音渐渐平息。

甚至都不需要有人主持,大家自发的开始叫价,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已经叫到了三十万的价格。

台下围观的乡亲们交头接耳,操著浓重的口音议论纷纷:“这破本子擦沟子都嫌糙,

咋比和田玉还值钱咧?”

几个戴著白帽子的老汉蹲在土墙根下,吧嗒著莫合烟,满脸不解。

李记者正摆弄著他那台相机,將镜头对准了现场的人,相机胶捲“咔嗒”转动的声音格外清脆。

她已经在心里擬好了明天《和田日报》的头条:“乔木村拍卖会惊现天价古籍!”

明天登报的话,又是大卖的一期。

当竞价声渐渐稀落,就剩下王步举和考古队的陈元荣还在较劲。

两人额头上的汗珠子在戈壁滩的烈日下闪著光,也不知是热的还是急的。

加价幅度已经降到一万一万地往上顶,看得周围穿著的確良衬衫的商贩们直咂舌。

这年头,万元户在和由都是稀罕物哩!

眼瞅著价格到五十万,苏阳赶紧敲了敲锈跡斑斑的铁皮话筒:“既然两位都想得到这册子,如果这样加下去,对你们来说要付出更多的钱,我这有一个提议,公平起见,你们猜拳吧,谁贏归谁!”

这提议立刻引来一片叫好,几个巴郎子喊著“剪刀石头布!”

最原始的方式最公平。

大家互相看了一眼,既然他们都下不来台阶,那还不如猜拳。

再说了,这已经远超局里的预算了,顶他们一年的预算支出了。

再叫下去,恐怕也买不起。

这也是苏阳担心的,叫出了高价,付不起款,那他妈不是流拍了嘛。

王步举也点点头,两个人来到台上,在所有人的见证下,陈元荣和王步举距离一步站定,伴隨著苏阳的倒数,两个人突然伸出了手。

在大家注视下,王步举以剪刀贏了陈元荣的布。老头子狠狠的嘆了口气,神叨叻的嘟囊了几句,在徒弟的换扶下走下台子。

王步举则高兴的叫喊起来,如今他手持牛皮卷和日记本,感觉那笔宝藏距离自己更近了一步。

“巴郎子,我们上次聊天的提议,你再考虑考虑嘛,起码我有七成的把握!”

苏阳笑笑,不以为然。

“王先生,那祝你好运。”

王步举如果现在自信满满,哪怕苏阳不参与,自己也有把握找到。广场上有不少人看向王步举充满了羡慕,也有不少人说这傢伙是冤大头,有钱没地方。

苏阳拍了拍那台老式话筒,铁皮喇叭里立刻传出刺耳的电流声。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在尘土飞扬的村广场上迴荡:

“各位老少爷们,还有个事要说道说道,三天后,抱石轩分號要在建设路开张咧!”

这话就像往热油锅里泼了勺凉水,“轰”地炸开了锅。

几个戴著白帽子的回族商人手里的算盘珠子都忘了拨,穿的確良衬衫的汉族玉商们更是面面相。

谁不知道抱石轩马老爷子是出了名的“三不”。

不爱財、不张扬、不许徒弟借他的名头开店!

“马老爷子这是老树发新芽啊?”

一个留著山羊鬍的维族老汉操著生硬的汉语嘀咕道。

旁边几个玉石贩子已经挤眉弄眼地朝马学五那边张望,只见这倔老头坐在后面,手里的玉壶在阳光下明晃晃的,嘴巴里吧嗒吧嗒抽著烟。

看来老爷子对他这个关门弟子疼爱有加啊,这心都偏到姥姥家了。

陈炳横这个老对头可算逮著机会,朝他打趣道:“老马,你墮落了嘛,你现在对钱感兴趣了。”

马学五白楞了一眼,从牙缝里挤出句:

“你懂个球!”

苏阳原本是想请老头子上台致辞的,可想到这人性格,不爱人前显圣那一套,再说了,这副“谁搭理我我跟谁急”的架势,只好作罢。

他心里门儿清,就凭抱石轩在和由玉行当里的金字招牌,加上现场这么多的业內人土,这消息明天准能传到喀什去。

这时村支书张军踩著掉漆的皮鞋上了台,话筒被他拍得“碎碎”响:

“各位领导、各位老板,咱们乔木村穷是穷了点,但是我们是移民村,天南地北的人都有,照顾不周请多担待......

他抹了把汗,蓝布工作服后背已经湿透,“村口巴扎上现在开了伙,啥都有,天南地北的吃食都有,价格绝对公道!”

说著突然想起什么,扭头喊了句:“巴扎三天都开张,亚克西姆赛斯(大家好)!”

拍卖会散场,人群像退潮似的往村口涌。

真正拍到东西的没几个,大多都是来看热闹的。

可来都来了,谁愿意空看肚子回去?

不知是谁的肚子先“咕嚕”一声,眾人鬨笑起来,循著香味就往巴扎上挤。

马学五和陈炳横这对老冤家又槓上了,上回在林场打兔子没分出胜负,这次二话不说,拎著土枪又往林子里钻,非得比个高低。

巴扎上早已人声鼎沸,挤得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

这次不光卖农货,还多了天南地北的吃食。

移民村的人最会捣鼓这个。

山东老於的羊肉汤泡饃锅子咕嘟冒泡,河北人的羊肠子切得薄如蝉翼,西北婆姨的麻辣凉皮拌得红亮诱人。

东北汉子於四海更是攒了十来只野兔,一锅燉得烂糊,掀开盖撒上一把干辣椒,再淋上酱油翻炒,香味直往人鼻子里钻,馋得几个半大孩子蹲在锅边直咽口水。

一个土灶,一个火炉子。

两张桌子,七八个凳子。

在吃的这一块区域內,那是人挤人,很多摊位上都排著队。

很多人大老远的来一趟,吃一顿当地的美食,那也算是没白来。

六子和媳妇娜扎的羊肉汤摊子最是红火。娜扎繫著围裙,手腕翻飞,一碗接一碗地盛汤,六子则著一沓皱巴巴的毛票,收钱找零忙得满头大汗,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了。

卡布提和江老蹲在刘愣子的摊子前,面前摆著两碗胡辣汤和一碟烟燻豆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