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2章 七天净赚六万  和田挖玉,整个河床都是我的矿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71章 七天净赚六万

苏阳骑上摩托车朝著乔木村的方向而去,尼雅遗址那片区域和玛丽艷河床一样,都是望不到边的戈壁滩,盛夏的烈日能把人晒脱一层皮。

要不是有任务在身,苏阳实在不愿往那儿跑。不过想到精绝王开棺这种千年一遇的事,他还是决定过两天再去开开眼。

摩托车驶过村口的白杨林带,树荫下难得有些凉意。刚进村子,就听见“叮叮咪咪”的敲砖打瓦声。

村里的拍卖会场正在施工,地基已经用红砖砌好,几个戴著白帽子的回族汉子正在用“干打垒”的方法砌墙。

苏阳碰到村里的人打了个招呼,迎面看到刘小成骑著自行车带著热巴嫂子过来。

“小成哥,这是带嫂子去乡里?”

苏阳打著招呼,刘小成单脚支地停下车子搭话。

“可不是嘛,你嫂子都五六个月了,得去乡卫生院检查检查。”刘小成抹了把汗,露出被太阳晒得黑的脖子,“你不是跟著考古队挖古墓去了?咋回来了?”

“那边暂时用不上我。”苏阳递了根红雪莲香菸,“嫂子预產期是来年三四月吧?那时候天气刚转暖,坐月子正好。”

热巴嫂子裹著头市,闻言笑得眼晴弯成了月牙:“总比寒冬腊月强,去年我姐生娃,屋里烧著炉子还冻得直哆嗦。”

“行,那你们先去忙吧,我等会去北大窑看看。”

苏阳回到家里,收拾了一下,换了一身衣服,朝著北大窑走过去。村后的河滩上芦苇长得正旺,前些日子刚割过的茬口又窜出一人多高。

几个戴看巴旦木帽的老人正在河边割苇子,准备编蓆子。河里有儿个半大孩子光著膀子摸鱼,塑料凉鞋就隨意扔在卵石滩上。

北大窑也没什么事,苏阳在工作间隨便转了两圈,跟二子他们扯了会閒篇,就到了窑顶上看看。

这会的苗已经长到二十公分了,满地绿油油的,风一吹,小叶子呼呼晃。

这会也该到剔苗的时候了,种的时候播了三粒,有的坑全长出来了,有的长出两颗,所以得把坑里其他的苗给剔掉。

不然一个坑里的营养不够两颗苗吃的。

回到村里,来到张军家里。

正好从外面回来拎茶壶,看到苏阳顺手倒了碗茶:“阳子,你啥前回来的?

找我有啥事啊?”

张军这两天都在工地上张罗著,连喝口茶的功夫都没有,明显瘦了一圈。

“张叔,我想用村里喇叭喊几声,让大家去地里剔苗。”

张军一拍脑门:“瞧我这记性!这两天光顾著盯工地了。“他指了指里屋,“你自己去喊,扩音器开关在桌子底下。”

“行嘞。”

苏阳熟门熟路地打开掛在杨树上的高音喇叭,先是传来一阵刺耳的电流声,

接著他的声音迴荡在村子上空:“大傢伙注意了,咱地里的苗该剔了!重复一遍.....

不一会儿,就见村民们戴著草帽、扛著锄头从土坯房里出来。女人们用头市包著脸,三三两两地往田走去。

“张叔,我也得下地剔苗了,就先走了。”

苏阳隨后也来到地里,剔苗挺累的,得一直弯著腰往前走,剔了一趟就累的不行了。

但是二老身体不好,苏阳也不忍心让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虽说现在自己真瞧不上这三瓜俩枣的,但是种地对农民来说,就跟拉屎撒尿一样,必不可少的事。

咬咬牙干到了响午头上,才千了两亩。没办法,苏阳找了一个人,一亩地给十块钱,剩下的三亩就不操心了。

人干了活,饿的就快。

回到家里,闻著老娘做的米糊糊,肚子就打咕嚕,直接干下去两碗饭三个馒头,这才满足的打了饱隔。

“阳子,咱家的苗都剔完了?”苏老娘用围裙擦著手问道。

“弄完了,可累散架了。”苏阳揉著后腰,“要我说把地包出去算了,咱家现在又不缺这点,

话没说完,苏老汉就把铜烟锅在炕桌上磕得噹噹响:“不种地喝西北风去?

钱再多也不能忘本!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地是不亏待咱的,你施几分力,就出多少收成!”

“行行行!”

苏阳不耐烦的摆摆手,老生常谈那一套,磨的耳朵都起茧子了。

苏阳快步离开家里,跨上了摩托车。

“阳子,你这是又去哪?”

“去死唄,活著没啥意思。”

“滚滚滚,死头前也古丽给我娶回家。”

苏阳咧嘴一笑,隨即蹬响摩托车,准备去墨鈺县看看,那几千亩的地,

可一点不能大意,以后全靠它了。

摩托车沿著新修的砂石路驶向旺什村,路边的白杨树被热风吹得沙沙作响。

进了村,眼前的景象让苏阳鬆了口气。

不少村民正弯腰在田里间苗,大多已经完成了大半。

只是苗的长势明显不如洛甫乡,矮了足有半截手指。这也难怪,这片盐碱地刚经过秸秆还田改良,地下的麦秆还没完全腐熟,肥力自然跟不上。

苏阳盘算著,等苗长到齐腰高应该就能追上来,现在能保证出苗率已经算是成功了。

苏阳来到了村里的大队部。

红砖墙上“种兴农”的標语还带著新刷的油漆味。林晓倩和王桂芹两个人从昨天就住过来了,这会儿骑车去了邻村指导种植。

苏阳从摩托车后座取下两箱牛奶,隔著窗户的铁柵栏塞了进去。

隨后又拐进老杨家的土院墙,葡萄架下斑驳的光影里,老人正就著饢饼喝砖茶。斑驳的树影投在他蓝布中山装上,收音机里传来广播的沙沙声。

“巴郎子,你来了嘛,快坐下。”说著就翻起一个茶碗倒上一杯。

苏阳拎著一箱牛奶放下,顺手摘了颗无核白葡萄。9%年的和田,这种改良葡萄品种刚推广不久,老杨家的藤上已经掛满了果子。

“老叔,閒著呢?”

“害,家里的那点西瓜让小辈去卖了,也用不著我了,一閒下来还真有点不自在。”

“年纪大了就该享清福了,我就是来看看长势咋样。”

“好的很嘛!”老杨说道,“要是放在以前,连苗都长不出来,就算是冒头的,过两天就成干棒了。”

“那就好嘛,回头我们两个女同志准备在村里住几天指导大家种植,你看能不能在你这边吃饭。”

苏阳说著,从兜里掏出两张大团结。

“两个大人不少吃米麵,这钱你收著,你们吃啥他们就吃啥,不用讲究。”

“哎呦喂!”老杨急得直摆手,“你们把戈壁滩都变成良田了,吃顿饭还要钱?传出去我老杨还要不要做人了?”

“您不收,我这就走了。”苏阳作势要起身,故意把摩托车钥匙晃得哗啦响“行行行,巴郎子你坐下。”老杨摆手让他坐下:“行嘛,俩闺女我看著也亲,你放心吧,亏待不了。”

到了响午头。

林晓倩他们就回来了,路过老杨家门口的时候被苏阳叫住了,一起在家里吃了顿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