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雄城非人也难守
石山这次出兵濠州,留下了甲二营(指挥使孙逊)和乙五营(指挥使费聚)镇守五河,由孙逊统揽军政要务,为大军保住后路。
除行动迟缓的荣军社外,其余各战营及战训营、辎重营、战保营全员出动。
加上随军运送辎重的民夫,总人数超过七千,顺淮河水道直入濠州城下,旌旗蔽日、船帆连天,濠州守军被红旗营声势所慑,根本不敢出城阻拦。
同以往几次攻城一样,大军开至城下后,各部便按石山命令有序展开,或构筑营垒,或打制攻城器械,或拆除城外散落建筑,或戒备官军出城反击。
石山则带领部分军官,实地侦查城防情况。
结合前期打探到的情报和实地侦查结果,濠州城防情况大致如下:
濠州城墙以夯土筑基,外层包覆砖石,周长约九里三十步,墙高三丈,城墙依山水走势而建,全城共六座城门,均偏居城角,导致城墙走向不规则。
其中,北门一座:临淮门位于北面城墙偏西,紧临淮河,控制淮河渡口。
西门一座:涂山门位于城西北角,城墙依涂山余脉而建,地势险要,城门与涂山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东门两座:移风门位于城东北角,城墙向东北延伸,地势较高,与外围护城河形成直角防御,是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
闻贤门位于东城墙偏东南,谯楼(城门楼)偏东,城墙依地势向东南倾斜,城门与护城河斜向相接,防御面较小。
南门两座:曲阳门位于城东南角,城墙沿濠河弯曲而建,近年为了防洪,还加筑了石堤;
清流门位于城西南角,城墙依地势起伏,谯楼临壕沟而建,城门与市河交汇,设闸门控制水流,并设铁索与木闸,以防敌军由此混入。
如此坚城,自然要配重兵。
濠州置万户府,本有大军五千,为淮西重镇。
但因临近的颍州、徐州两路接连爆发起义,大量兵力被抽调和消耗,城中仅剩下四个千户,对外宣称大军三千,实际不足一千五百人。
原历史位面,郭子兴以数千刚刚起事的乡勇都能攻下濠州,红旗营好歹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砺,没道理比刚起事的乡勇更弱。
实地侦查完毕,石山顿马扬鞭,朝身侧众将笑道:
“如此依山傍水、因地制宜的雄城,本应易守难攻,却因鞑子惧我汉人造反据城自守,自行拆毁了城防。
濠州如今空有城墙,却无瓮城和箭楼,又不修瞭望台和马面,护城河还长年未曾疏浚,大段淤塞,城防功能十不存三。
鞑子无道,不配拥有此等坚城,合该咱们取下濠州。”
大军远道而来,才开始打造攻城器械,正式攻城至少还要等到明日,但众将受石山感染,仍纷纷请战带本营试探城中防务。
“乙三营(韩成)东、南两面城墙、乙四营(胡大海)西、北两面城墙,展开试探攻击,动静闹大些,让这些只敢龟缩城中的鞑子见识一下我军威势!”
“领命!”
濠州城肇始于春秋,楚灭吴后建钟离邑,在此筑城,后经多次扩建,至南宋时,知州连南夫决濠水合东西二城,并加筑城墙至三丈,终成当下形制。
此城曾一度四面环水,想要破城,就必须先填平护城河,或者出奇策。
因淮河水流持续冲刷右岸,导致河道不断向北偏移,逐渐在濠州城北淤塞出一片陆地,虽然距离有限,难以在此立营,却足以展开攻城兵力。
石山遂在濠州城西扎下大营,而将主攻方向预定在北面城墙。
守军也知道此处是防御薄弱面,部署的兵力最多,乙四营选锋尚未靠近墙下,就遭受了守军一轮箭雨攻击。
此时西北风劲吹,守军逆风放箭,箭矢被风吹偏,运动路径扭扭曲曲,无力而歪斜,隔着目标很远就掉落在地。
第一轮箭矢未造成攻城方任何伤亡,反暴露了守军士气低下,临战慌乱的事实。
乙四营选锋以龟甲阵缓步推进,直到守军第二轮箭雨叮当砸落,领队的小将方才下令反击,十几名弓弩手齐发,借助风势直扑城头。
石山驻马乙四营出发地线后,亲眼察看试探攻击效果,看着城上守军慌乱躲避,就知这一轮打击已经建功,赞道:
“胡指挥勇猛而沉稳,很不错!”
乙四营五河之战前才组建,就这样一支大部分人没见过血的队伍,却能顶着守军箭雨打击稳步推进,足见胡大海不仅作战勇猛,练兵和指挥作战也很有一手。
说话间,守军已经在军官鞭笞叱骂下稳了下来,开始第三轮打击。
“火药箭?”
石山距离太远,隐约看到城墙上火光闪烁,部分箭矢依然歪斜无力,但也有拖着白烟尾迹,直奔乙四营选锋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