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9章 天下变局催人战  扫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第229章 天下变局催人战

长江之水,滔滔东去,携着初春的寒意,拍打着两岸的泥滩。

繁昌江面一战后的第十日,长江无为段黑心洲水湾内,已然是一派繁忙的景象。

七艘元军大型战船错落有致地停泊在湾内,正在接受紧急维修,工匠们的敲打声、锯木声、号子声此起彼伏。

而不远处的江面上,十八艘大型战船和更多的小船,正在江心操练,红旗营水师将士们操纵帆桨口令声、跳帮呐喊声和波浪拍击船身的声响,交织成一曲雄壮的战争序曲。

徐达站在新搭建的望台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这片新建成的水寨,看着大船上操帆的将士仍有些生疏的动作。往日习惯了驾驶小渔船,面对这些被称为“巨舟”,确实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升主帆!注意风向!”

廖永忠洪亮的声音在水面上回荡,这些缴获的战船与往日的小船不同,需要更多的人手配合,更精湛的操船技术。每个指令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在实战中就可能酿成大祸。

为什么不利用更加封闭和宽阔的巢湖水面,组织水师训练呢?

这个问题在战前水师众将就认真讨论过,并由徐达呈文报石元帅同意。

除了巢湖水文条件与长江差别较大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濡须水河面较窄。时值冬春之交的枯水期,水位下降明显,水师原本的小渔船尚可畅通无阻,但这些新缴获的“巨舟”吃水较深,极易搁浅。

前几个月的休整期间,捧月、擎日、拔山、忠义、威武等卫兵马,已经在巢湖上利用水师原有小船,轮流组织了渡江适应性训练。

此战后,石山又安排突击兵马进驻白茆洲(黑心洲以东),继续适应大船,这些准备工作,不仅是为了日后渡江作战奠定坚实基础,还是日后征战江南乃至大海的必修课。

说起来,当日繁昌段江心大战的动静不小,南北两岸都有百姓看到。一些农人和渔夫远远望见战火纷飞的场面,回去后添油加醋地讲述,使得这场水战在民间越传越神,根本瞒不住。

江浙行省元军一次性丢了这么多大型战船,自然也不可能不管不问。

种种迹象表明,势力范围就在此处的红旗营有重大嫌疑。

而石山批准徐达在黑心洲水湾建设水寨,则更是明目张胆地表露了他不打算再藏着掖着的决心。

外围水寨的建设日夜不停,瞭望塔、箭楼、码头等设施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虽然被水寨所阻,所有船只都不能入内,看不到里面江面的具体情形,但红旗营水师若无庞大的江面力量,怎么可能如此高调?

石山虽然需要时间重新整合水师,并调兵遣将,做好渡江准备,却并不惧怕元廷再度兴师,与红旗营展开大战。

因为,元廷不敢在这个时候轻举妄动,就算对手再举大军,红旗营也不怕。

果然,元廷在这件事上,保持了诡异的沉默,现实考量压过了面子问题,元廷不发腹里大军,淮南行省和江浙行省就只能按兵不动。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尽管石山并没有接受招安,但双方井水不犯河水,已经与招安无异——甚至可以说,没有接受招安的石山,也远比多次接受招安的方国珍更靠谱。

淮南行省深陷张士诚作乱的泥沼之中,根本承受不起此时“逼反”石山的代价。

而在此战中吃了大亏的江浙行省,则是重兵进入江西行省内平乱,内部防守空虚,也不敢过度刺激石山。

就在这种诡异的沉默中,时间来到了至正十三年的二月上旬。

长江两岸的柳树开始抽芽,春天的气息渐渐弥漫。

各方的情报也通过各种渠道,逐渐汇聚到石山这里,元帅府内,信使往来不绝,军令司不断根据最新战局,反复修改完善渡江作战的方案。

在江浙行省东部,元廷与海上巨寇方国珍的交手已经持续了一年时间。

正月里,一场关键的水战在台州湾外海展开。元军出动了新组建的水师,试图围剿方国珍的主力。然而方国珍的船队利用对海流的熟悉,巧妙地摆脱了包围,反而偷袭了元军的补给船队。

这一战让元廷终于认清了一个非常无奈的现实:缺乏强悍的水师,便无法剿灭方国珍这个深谙海战的台州巨寇。

而在浙东行省沿海各州县,尤其是台州路和温州路,众多大族暗中操纵着大片盐田和渔船,饱受方国珍所部肆虐,最初都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但在见识了朝廷疲态,也确实被方国珍打怕后,他们逐渐转变了态度,开始选择与方国珍暗中进行有限合作,主要是为其提供少量补给,以换取自身安全。

最终,元廷只能屈从于天下皆乱,而元军疲软无力的现实,抛出招安杀手锏,决心暂时稳住石山和方国珍这一南一北两个祸患,先集中力量剿灭刘福通和徐寿辉等部贼寇再说。

这个招安决定,据说在元廷内部引起了激烈争论,但最终还是现实占据了上风。

元廷给方国珍开出的条件是正五品的徽州路治中,这个职务与元廷之前向石山开出的正三品庐州路总管,自然是没法比。

但方国珍其实也没得选。

水军终究无法摆脱陆上补给而单独存在,跟元廷对抗了一年多,其部损失不小,亟待补充和休整。

他与石山不同,一直都在主动寻求元廷招安。能得一个正五品官职,就已经很满足了。反正他的水军也不可能深入杭州路以西的徽州路,只要与元廷暂时停战,能缓口气就行。

说起来,方国珍也算是沾了石山的光。

红旗营虽然在徐州之战后,就消停了几个月,可毕竟是拥兵十万,雄踞数路,与其地盘邻近的淮南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中书省等地官员,可是半点都没敢放松。

各地元军纷纷加强戒备,生怕红旗营突然发难,却又不敢过度刺激其部,惹来石山的报复。

原本应该全力围剿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部义军的兵马,都被石山所部大量牵制。

元廷捉襟见肘,无力再抽调大军,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而在江西行省境内,元军的情况则要好得多。

开年后,元军便兵分南、北两线,继续进剿分散在各地的徐宋兵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