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东吁王朝的国运也是在他手上开始走向崩坏与衰落。
反观莽白,许多记载中,他仿佛只是“不得已”才发动政变。
可握兵自重的王弟,真要是被逼无奈,怎么会下狠手將兄长一家沉江?再联想到后来的“咒水之难”,其实不难看出,他本就是个手段狠辣的人物。
和莽达相比,莽白的行为更有內在逻辑,但也仅仅是有逻辑而已。
再而且莽达也曾派遣使者来到云南,和清廷委任坐镇云南的吴三桂取得联繫,商议关於处理南明残部的相关问题。
所以在故事中,陈安提前引爆了莽白与莽达派系间的矛盾,让政变提前数月发生,和李定国的锡箔江大战放到了一起。
而正是因为提前发生,政变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没有过於悬殊,这样南明就有了可乘之机。
关於东南亚的这群酋长们,与欧洲相比,思路上我有意地“降智”了一些。
但即便如此,或许相比歷史上的真实人物,可能书里的他们还要聪明一点。
顺带提一嘴庞天寿,重读这位大太监的生平时,我也生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他或许不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奸侯一一或许是认为孙可望比朱由榔更有承担社稷的胆识和手腕,在这非常之时,更能匡扶汉家江山。
但他晚年做的其他事,確实没法洗,
这一点可能在小说后续有所体现,毕竟主角出身庞天寿门下,多少出於未来的政治目的也得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