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组长的指令瞬间点燃了整个团队的斗志。
代號园艺小组的成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齿轮,紧密地咬合在一起,开始围绕著刘明及其杂货铺展开一场悄无声息的行动。
林默身先士卒,带领著一组训练有素的人手,负责对刘明开设的杂货铺进行全天候的秘密监视。
为了不引起他人的怀疑,他们巧妙地化装成各种角色,有的扮成三轮车夫,有的装成街头小贩,还有的则化身为閒聊的居民,甚至偽装成附近工厂下班路过的工人。
他们散布在杂货铺周围的各个角落,看似隨意,实则每一个人都肩负著重要的任务。
这些侦查员们都拥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们仔细记录著每一个进出店铺的人员的特徵、大致时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每一次货物装卸的过程都被他们严密地监控著,甚至连刘明本人的行为规律和情绪变化也都被他们尽收眼底。
与此同时,另一组人则在幕后默默耕耘,他们继续深入挖掘刘明的歷史,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他们四处寻找当年的知情人,试图从这些人口中拼凑出刘明那笔启动资金的真正来源。
这项工作无疑是更加艰难的,需要大量的走访和无尽的耐心,但他们毫不退缩,坚定地朝著目標前进。
整个调查过程都在高度保密中进行,没有丝毫的风吹草动。时间一天天过去,园艺小组的成员们始终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专注,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一定能够揭开刘明背后隱藏的秘密。
杂货铺表面上看起来一切正常,刘明似乎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老板。
每天早早开门,洒扫店面,摆放货物,和前来买东西的街坊邻居寒暄聊天,傍晚盘帐,然后关门回家,生活规律得近乎刻板。
然而,经过近半个月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交叉比对,一些细微的、不寻常的蛛丝马跡开始浮现出来。
首先,是货物的异常。林默手下一位心细如髮的侦查员发现,杂货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进一批来自郊县某家小型日用化工厂的货。
主要是肥皂、蜡烛、蚊香等普通商品。进货量不大,但频率相对固定。这本不稀奇,但侦查员注意到,每次这批货到店后不久,总会有一两箱標著肥皂或蚊香的箱子,会被刘明亲自搬到后院的小仓库里,而很少摆上货架零售。
偶尔有老街坊想多买几块那种牌子的肥皂,刘明还会以货不多,留著零卖或那是次品,不好用为由婉拒,神色间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其次,是人员的异常。调查组发现,偶尔会有那么一两个看似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生面孔。
这些人穿著打扮不像附近的工人或居民,气质上也有些违和,他们会避开白天热闹的时候,在傍晚或者清晨人流量少时,看似隨意地走进杂货铺,停留时间不长,有时会买包烟,有时甚至什么都不买,只是和刘明简短交谈几句便离开。他们的眼神往往比较警惕,会下意识地观察四周。
最关键的资金来源调查也取得了突破。另一组同志经过大量走访和查阅旧档案,终於找到了一位当年曾借钱给刘明的远房亲戚。
根据借据和回忆,刘明当时借的钱数额並不大,根本不足以盘下店铺和进货。那么,他开店的大部分资金来自哪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