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孝文改革,引发深思
光幕流转。
是连绵起伏的山水,与仓皇南渡的人群。
旁白那沉稳的声音,在密室中缓缓响起。
它述说著中原板荡之际,汉家衣冠是如何艰难南渡,於江南之地,延续那发发可危的国祚。
虽是偏安一隅,苟延残喘,却也使得中华文脉,如风中残烛,在漫漫暗夜中,顽强地燃烧著,
孕育著一丝微弱却不屈的新生。
眾人闻言,心中那份因永嘉之乱而起的沉鬱,稍稍缓解了几分。
至少,汉家血脉未曾断绝。
这不幸中的万幸,让他们紧绷的心弦,略微鬆弛。
然而,光幕上的画面,却陡然北转。
镜头聚焦於广的北国平原,
一个由鲜卑人建立的王朝一一北魏,如同一头蛰伏的猛兽,出现在眾人眼前。
《中国通史》第三十六集一一孝文帝改革。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画面之中,那位鲜卑君主,面容坚毅。
他力排眾议,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震动朝野的汉化改革。
禁胡服,改汉姓,说汉话。
迁都洛阳,这曾是汉家故都的繁华之地。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以血脉交融促进文化认同。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显示出其向著汉家文化与制度全面靠拢的决心与魄力。
刘备凝视著光幕,目光复杂。
他看著那些曾经金戈铁马、茹毛饮血的鲜卑人,在孝文帝的引领下,逐渐褪去骨子里的粗獷与野性。
他们开始学习汉家礼仪,研读儒家经史。
甚至,朝廷禁用鲜卑语,三十岁以下官员必须说汉语,违者免官。
刘备心中,百感交集。
他既为汉家文化那强大无比的同化力而感到欣慰与自豪。
又为之前永嘉之乱中,无数汉家子民所遭受的苦难与凌辱,而隱隱作痛。
仁德与铁腕,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治世正道?
这一刻,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眉头紧锁,
诸葛亮微微頜首,目光中带著审视,轻声道:“孝文帝此举,確有非凡魄力。”
“鲜卑本是强悍之族,然其所以能立国中原,並毅然推行汉化,其根源,在於我汉家文化与制度之先进与优越。”
“彼时,胡人虽武力强盛,然文化制度,却远逊於我大汉。”
“孝文帝能洞察此关键一点,並以雷霆手段强制推行,方有此等成效。”
“然,此亦有其局限。”诸葛亮话锋一转,“强制之下,未必儘是真心归附。”
法正目光锐利如鹰,语气冰冷,带著一丝不容置疑的决绝:“军师所言极是。”
“但孝文帝此举,亦为我等提供了一条镜鉴之路。”
“对於那些冥顽不化、不愿融入,甚至心怀回测之辈,若一味施以仁德怀柔,恐怕会重蹈永嘉覆辙!”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必要之时,当以雷霆手段,行霹雳之策,以绝后患!”他的声音斩钉截铁。
关羽丹凤眼微眯,长髯飘动,沉吟道:“胡虏残暴,前事不远。”
“若其真心向化,愿意接受我汉家教化,自然可以容纳。”
“若其桀驁不驯,恶不俊,屡教不改,便当以武力镊之,使其不敢再生异心!”
张飞瓮声瓮气地接道,声音如同洪钟:“不错!”
“那些狗娘养的胡人,若不好生管教,便会反噬主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