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泽亮起身去洗漱,吃了早饭后,去洗饭盒。
正閒得无聊,听到车厢里传来动听的吉他声,是代表团里的林文正在弹琴。
这小子也是个厉害的,昨天跟常香玉一队,拿著刺刀干倒了两个劫匪。
廖泽亮看著徐丽媛:“你会弹吉他吗?”
“会啊,之前有跟朋友学过!”
“走,咱们跟林文玩去。”
见廖泽亮过来,林文很是欢迎,耐心的教他指法,节奏。
很快廖泽亮就能上手弹了,林文一脸惊喜。
“厉害啊,学得这么快。”
“之前跟下放的音乐老师学过!”
他试了试手感,一首《让我们盪起双桨》从他指尖跃然而出,他也隨著节奏轻声哼唱起来。
这首歌是长影厂一九五五年拍摄的第一部儿童电影《祖国的朵》的插曲。
歌里描绘的公园划船,绿树白塔,那种城市化的生活,是每一个农村孩子羡慕的生活。
一曲终了,廖泽亮看著徐丽媛道:“你在北海公园划过船吗?”
“当然划过!”
廖泽亮心里一阵感慨,她曾是他遥不可及的梦啊!
见他神色落寞,徐丽媛刚想问他怎么了,广播里响起到站的声音。
“旅客们,京海站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做好下车准备。”
代表团一片欢腾,立即起来收拾自己的行李。
沈闯起身招呼大家:“在广场集合啊,组委会有派车来接!”
一群人刚出站,就看到人群里举著牌子的左兰,牌子上写著文代会代表团。
他身后还跟著几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一脸兴奋地看著出站的眾人。
沈闯走了过去,跟他打招呼:“左兰同志,辛苦了!”
左兰虽然年轻,可在文学界还是有点地位的,能写,又是《春水》的编辑,交游广阔。
《春水》之前也发过沈闯的作品,两人是老相识了。
左兰敷衍地握了手后,错身来到廖泽亮跟前:“哎呀泽亮同志,盼星星盼月亮的总算把你给盼来了。”
接著他又衝著身后的几人大喊:“他就是浪人,写《高山下的环》的那个。”
一个小年轻跑了过来:“廖老师,咱们是同乡啊!”
此人梳著偏分,一双眯眯眼,厚嘴唇,黝黑的肌肤一看就是经过歷史洗礼的。
这不是徐振东嘛!
他是丽阳市人,真算起来两人的確是同乡。
左兰连忙介绍:“泽亮,他们是京海大学文学社的骨干,是这次文代会的志愿者,帮著接站拿行李,有什么你就叫他们拿,別客气。”
接著左兰还一一说了他们的名字,都是“老熟人”,廖泽亮扫视著这些未来文学圈影视圈的大佬,嘴角不禁微微弯起。
以后他有好的创意,徐丽媛搞不贏,不是可以让他们来捉刀?
“廖老师,有没有空去京海大学搞个讲座啊!”
“您的《高山下的环》写得太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