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130.吕文焕復统其兵(命里註定冠)
德佑元年,元月,二日。
诸路宋军於润州取齐,张巡统马步官军一十二万有奇,走江南。赵淮所部二万,仇子真所部六千,孙虎臣所部五千,走江北真州,为偏师。
江上由刘师勇兄弟二万五千,淮东阮克己等眾二万,並力遮蔽大江。由於冬来北风起,宋军大量的海船有帆无风,只得留在润州西津渡,改用桨船、车船,
旧有的水军大船优势,损失泰半之多。
另,文天祥总督夏贵以下三万眾,走巢湖,取大江上游,约期共举,同战当涂。
张逞、王效节二万眾留守扬州,张彦二万眾留守建康,陶居仁率赣兵三千留守润州,水军一千守瓜洲水寨。
嗣秀王赵与前移至建康,督催粮草器械,总理营台粮道。这位大王来江淮也不是毫无用处的,至少带来了大量的军器,以及十万斛粮草。
大约朝廷也知道,想要让赵与能够催动诸军进战,没有点实惠落在各军头上,是绝对催不动兵马的。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巡必须振作起来,即便只是简单的出现在战场上,便也是件好事。果然诸军听闻是张巡这个前营排阵使出马,无不欢悦,各个欣喜,
以手抚额,激励前行。
其实不需要走很多路,宋军进抵建康城南的大城港和板桥,就必须停下扎营了。大城港就是將来的大胜关,朱元璋在此击败陈友谅的十余万大军,遂改此名。
此时则是大城巡检司,大城水驛,以及大城烽燧所在。镇子算大,不过也不可能拥挤得下十余万宋军,是以宋军依託大城港和板桥之间的河流与街道,开始构筑烽燧和营垒。
往西南面走出去不到十五里,则是江寧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一1008年)
设置。江寧镇左近已出现蒙古的探马赤军,谨慎万分的张巡,自然不会在江寧镇下营。
江寧镇再往南二十里,即为慈湖,未来是马鞍山市的慈湖经开区。到慈湖,
就属於元军牢牢控制的势力范围,作为江边的市镇,慈湖不仅驻扎著元军的马步兵,还有不少水军泊岸。
江北岸的赵淮诸军,则在乌江渡下营。此乌江即为歷史上项羽自之处,歷来是江北南渡的重要渡口。位於歷阳东北五十余里外,正好和板桥、大城港的江南宋军遥相呼应。
加之有水军中联两军,南北呼应,如此下营,即便是王安节也觉得没有问题。之后不论是进战,还是固守,至少有个依託。
西南面的元军也不是瞎子,一早就探到宋军大股来战。此时阿术毫无惧意,
手中九万五千眾,捏成一团,宋军便是有二十万,哪怕三十万又如何,照样可以併力搏战,觅得胜机。
只是胜机在哪里呢?
阿术暂时不知道,张巡也不知道。
得到阿术从当涂,转鄂州,再转襄阳,最后发往大都的军报,伯顏不由得暗暗惊呼。这宋军竟然有死灰復燃之势,也不知道是怎么拉出来的如许多人马,仿佛杀之不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