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451.內外换防提案出
这就是问题所在,鄂州镇的兵肯不肯听话?
既然有问题,那就解决问题。怎么解决?赵湿有一个他自己的想法,当然不成熟,可他是皇帝,完全可以抖出来让大伙儿一起討论。
李庭芝的那数万军,仍旧交给他的几个儿子统率,但是不留在鄂州了,而是和临安的殿前兵、侍卫亲军步军对调。临安的殿兵去鄂州,鄂州镇的兵来临安。
如果是以前的殿兵,那肯定是没有办法这么干的。但是重建的殿兵,麻士龙的一万人是江西人,马的一万人是广西人,孙虎臣的二万人是江淮之间出身。
一个个在临安都没家没口的,朝廷有令,一拔就起。
本来就是外镇的兵,这会儿让他们去鄂州,不过是顺理成章的移防而已。真要是等他们在临安娶了家口,生了男女,那才难以迁移呢。
至於鄂州镇的兵,告诉他们移镇到临安来,而且就驻扎在西湖边,你看这些兵愿不愿意来吧。不仅允许他们来,还允许他们带著家口一起来。反正临安的营房多,宗子们一走,更是空出了好几千间大小房屋。
这一条,说起来不论古今,其实都好使。让你驻扎到首都去,家属还有机会隨迁,当杭爷行不行?
后世首都迁入人口之中,就有一个专项的老少边穷地区官员及其家属进京。
这一条极大地鼓励了部分人员投身老少边穷地区建设的热情,毕竟干上几年,孩子要是能隨迁进京,那就是参加首都高考啦。
重点是,一俟鄂州镇的官军內迁到临安,则远离了三边的边境,即便发生鼓譟,也无伤大雅。毕竟再是鼓譟,也噪不到皇宫大內。在临安外城造乱,大內里边其实並不如何忧心的。
等鼓譟结束了,张二的侍卫亲军马军开到,杀上一轮,什么噪火都能给他平息掉。
在內地鼓譟,远比在三边鼓譟要安全得多。况且迁移到了临安,统兵的还是李庭芝的儿子,只要军不拖欠,譁变的理由是什么?
五代的皇甫暉能因为赌钱输光了,就杀进州衙造反,是那个年代的军士普遍存在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的心思。好勇斗狠,只惯廝杀,好像做人这一辈子不干点疯狂大胆的事,就白来了一样。
可现在是南宋,军队被“驯养”了三百多年,早就没有了当初那般混不吝的气势。只要赏钱给得足,外加一时心满,就大概率会被安抚下来。身处临安世界,要不了一二年,便能安下心来。
再者外放去鄂州的谢堂,可以以谢光孙一营五千人为中军。这都是老谢一家的人,能够同心防御鄂州城。
其他的將帅分兵驻守潭州、岳阳、黄州、汉阳等地,平素就食於地方,战时统一归谢堂指挥。能战则战,不能战就守城。
只要张二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怕啥?你谢堂难道连守卫鄂州城的本事都没有?都不需要你守二年,守上十五天,张二便能开到。
如此,新设的鄂州镇,既有忠诚的中军,又有老练的偏將,谢堂也不是完全的废物,至少这个架子搭起来,是可以凑合使用的。
至於皇家在枢密院的影响力?那不是还有全太后的弟弟全清夫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