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589.日食不可动决议
就这会儿,宫里发出来的詔令,要让张巡副署铃印。一瞧是陆秀夫专门擬定的,非在任官员,禁止在京閒住的詔令。
张巡认真瞧了一遍,嘱咐从吏取来省台印信,钞印签名一气呵成。这是前头议定好的,把云集在临安的上万名官裁撤的重要条件之一。
见张巡有事,金应便起身告辞,他还得行文去四川,同富顺监各处利益方把张巡的要求说明白。至於杜滸那边,张巡会专门去信的。
一年上解区区五十万贯的盐价,够优容得了。要是这还討价还价,那张巡在四川的恩信,白布咯。
嘿,说起来也真是离谱,詔令刚签发出去,第二天特娘的日食了【注1】。
原本还偃旗息鼓,因为才砍了几百名奸棍,以及李酉孙的脑袋,而畏首畏尾的在京閒散官僚,立刻就有人鼓足勇气上书。说现在大易体制,天变示警,若不立刻停手,之后恐有大祸。
大祸?大什么祸?
我看你像大祸!
妄议天数是吧,上午你上书,中午就有侍卫亲军马军登门把你连人带狗全都丟出临安城,而且禁止再入城內。原本还说四分之一到一半的退休薪俸,也全部取消。
因罪开革,虽然还保留有“士”的身份,但取消一切待遇。以后就算是皇帝生辰大节,或者暑热天气惯例赏赐夏布(就是日本战国上杉谦信卖的那个青织造的布)之类的,大小赏赐均完全不给。
不经法司审判定罪就开革?还有没有天理啦?有啊,不是你说天变示警呢嘛。所以我准备修筑一座大祭台,向上天乞请原谅。
就是这种祭台,保不齐得打生桩。
看看是哪位幸运儿,或者是哪一群幸运儿,愿意代表我煌煌大宋朝,到天老爷那边去和他说天变不足惧。
对啊,没错啊,你要说天数的啊。你说天动怒,那就说明你和天最懂,不派你去和天交流?难道派我一个触怒天的人去吗?
既然你说天,那就一定要坚定的信奉下去啊!
我说这就是普通的自然变化,日食完了也没见什么天灾降临啊。就黑了那半个时辰不到,带宋就要火亡啦。
至於串联?串联我也不怕,你们都是旧势力集团的代表,我有淮南新官集团。下面那些吏役瞪大了眼珠子想谋一个九品官乾乾呢,当年统计两淮新官群体,连吏役都全部记录在內,图的就是一个一地人才治全国。
以前的说法是一个县的人才,能够填满全国的中高级官僚。现在在张巡这里,淮南数千名吏役都编纂成册了,就等著候补呢。
且不提张巡本身幕府就有二三百人,还有从文天祥集团接纳过来的数百名主战派官僚。你们就是全面罢工我都不怕,有的是人能够替补上来。
日常行政事务而已,都是有章程有规矩的,张巡进了城,全盘接管宋朝廷的中央政府。前后不过十天半月,就全部料理清楚明白。
当然这和实际担任枢密使的李庭芝,以及实际担任宰相的陆秀夫都很配合,没有半点阻拦有关。他们作为仅次於文天祥的宰辅大臣,事实上就是中枢政权的实际经管人,他们一旦交权,下面的人马还不是山崩瓦解?
现在朝廷的日常事务早就接盘到张巡的幕府里来,军队城防,內外操练,也全都在张巡身上。罢工?真可笑,有你们,没你们,这带宋照样转。
好,现在开始,你要讲天理,那我就和你讲天理。你要讲实务,那我就和你讲实务。
反正两手都能抓,两手都能硬。
先派人去太庙广场上挖出个方圆九丈的大坑,南宋的太庙就在枢密院、省台各部的北面,上朝的时候眾官都能瞧见的,
九丈方圆的大坑,不信还不够打生桩的。
真搞不懂,张巡都摆出了怒目金刚的姿態,来个日食,也能够有人不知死活的往外跳。只能说人为了既得利益,那真是“勇”啊。
陆秀夫原本还想来找张巡呢,结果瞧见张巡的说法,一点儿屁话都没有了。其实他早就想这么干了,在带宋这个烂泥潭子里,有天大的抱负都很难施展开。
最后发现,还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就是需要张巡这种跋扈的作风,用蛮横不讲理的姿態,把原本那些含情脉脉的偽装给撕毁。荡涤旧有的污垢,给老牛破车上上新机油。
“这三日,驱走了多少蠹虫?”张巡本来高高兴兴的,突然闹这么一出。
“足有二千人。”陆秀夫还挺振奋,他认为按照这个速度推进下去,很快就能够把在京官员清理到只有三四千人的水平。
儘管三四千在京官员的数量,和唐朝相比,还是凭添了许多。但和以往二万人云集在京相比,那真就是天大的改观了。
说起来要不是金国一波把带宋推到了临安,带宋的三冗之弊,早就该爆发,並且把带宋给活活拖死。谁能想到金军进汴梁,满城的冗官勛贵一举清空,竟然还给赵构省下了大把的钱粮,用以募兵养兵。
“不行,得加快清退。”张巡原本给陆秀夫半年的时间,来慢慢的做这件事。
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张巡確认,这帮人就是畏威而不怀德的。张巡表现的越强硬,
他们就越顺从。但凡张巡表现出一丝可以勾当商量的余地,这场面便会立刻败坏开来。
难怪曾有人非常確凿的说过,在这里,矫枉必须过正。
“会的,一定尽力。”陆秀夫当然明白张巡的意思,只是点头確认。
如此急切的清退这些员,除了最表面上的俸禄之外,只要这些官吏回到了家乡,他们掛名所在的衙门,便能省下绝大的开销。朝廷也不需要给他们赏赐各种生活用品,甚至用公费管他们吃午饭了。
两宋之际由於农业开发的进一步扩大,不论是汴梁,还是临安,燃料问题始终困扰看百万在京居民。皇帝几乎每年都需要十万秤,二十万秤的对市场平价发售木炭。中低级官更更是直接在俸料里发放木炭。
单单是为了供应这二万官人烧炭,自淮南、江西,不断支移木炭来临安的百姓,破產的不计其数,且供应还时常缺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