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675.献得谷来受封赏
都动起来,动起来。文官去给我修筑卫所驛城,武將去给我督理军屯粮政。
海都今年能不能打进来,真金今年能不能抗住,那都是他们的事。咱们先把自己份內的事都做成了,与此同时再设法支援阿术。
王安节进兵洛阳,张巡则检阅河南由土、人口和军屯,吴璞疏通旧济州河,
大伙儿各有各的事,分工明確。
原本安插在淮南的屯田守城军,此时已经基本都迁移到了河南、山东一带。
开始围绕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及军事驛站屯守。说起屯田这事,张巡就想起了早先那个日本和尚南浦绍明,那大和尚自日本关东引来成熟的旱稻种子,於海州试种,不知情形如何。
杨发都已经打通了从江浙一带,海运粮食到登莱的航道。那南浦绍明种植旱稻,怎么著都得有个像样的成果吧。
但凡他一亩地能够收七十斤,那就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张巡一定封他国师,赐他十方,修座顶大的庙宇给他住锡。
闻听得张巡有召,南浦绍明是昼夜兼程赶来。不必说,这旱稻在日本关东,
甚至是奥州都种的毫无问题,引种到差不多同纬度,气候也彷佛的海州,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平均亩產一百五十斤!
好好好,听到南浦绍明和当地军校的回报之后,张巡高兴的几乎跳起来。江南一亩水稻,高產时能收到四五百斤。当然这是水稻,而且算是本时代能选择到最合適的既好吃,又高產的农作物。
重点是水稻未经改良,大概率没法在积温不足的辽东种植。可日本奥州旱稻的话,对於日照天数、积温环境等条件,较水稻而言,是下降一个梯度的。
能把辽河一带的平原种满大豆、旱稻,那恢復辽东,这辈子就有了。
稳定的粮食產出,是移民军屯和建立统治的必要条件。明明朱元璋时代,辽东虽然也需要一定的外运粮食补充,本地依旧能建立起超过二百万石的军屯。结果到了明末,连供应几方军队半年的军粮都费劲。
不对,不是费劲,是根本就供应不上,一定得要求內地转运粮食,才能够勉强养活辽东的军土。若要说全是万历时高淮那个太监,穷搜辽东,把辽东的军户都给刮逃亡了,也不像啊。毕竟辽东当时还有土皇帝李成梁和李如松父子,他们就算曲附高淮,一起盘剥辽东军户,至少自己家那几千家丁和几万穷鬼军户不能饿著吧。
把家丁都饿看了,李成梁怎么驱动他们去捣巢蒙古,李如松怎么驱动他们去践踏倭寇?
一时间,张巡確实是想不明白明末的辽东,怎么能够经营成那么一坨的。几百万辽民人口,明明是很大一份基业啊。
“可曾隨同带来稻穀?”张巡虽然没有亲自下过地,但至少稻穀小麦还是分得清的,立刻让南浦绍明掏出来瞧瞧。
“有二斛稻穀,就在厅外。”南浦绍明这汉话確实说得好,不愧是在带宋学习了多年佛法的和尚。
“走。”
跨步出门,就瞧见有几个布口袋。按照南浦绍明的说法,有的种在坡地上,
有的种在沟渠边,有的给水给肥,有的纯看天收。
纯看天收的肯定最次,颗粒谈不上饱满,那种穀很多。说白了就是里面的米谷没长成或者极小。一亩只能收个六七十斤,算上外表的糠,也就百斤不到。
牲口吃糠,人吃谷,一亩地只能收这点,那怕是得种上几十亩才有可能既保积蓄,又能留种。
瞎,辽东那地方,或者说的直接点,辽河平原大著呢。后世闯关东的人家,
谁还没个二地啊。一就是一公顷,666平米一亩的话是十五亩地。
东北那块地广人稀,水利工程一开始跟不上,简单划分好亩,第一年撒下种子看天收太正常了。
想要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就必然要有充足的劳动力和配套的食盐口粮。开上三年地,三年都丰收,才有能力在不外运粮食的情况下,大规模的构建沟渠水道。
等水利设施上来了,水车磨坊、排车踏龙、渠道斗门都整上,那精耕细作,
產量必然提升。就像眼前另外一袋正经照料的旱稻。
一亩一百五十斤,这还是纯穀子,糠还有二三十斤。三十斤米糠拿来餵马,
即便是在冬天,也不怕战马无料乏饲。
“这米谷看著次啊。”一旁的张楨,因为屯由守城军的全部北调,也回到了张巡的身边。
“你小子,在家里吃得都是细粒的香米,下头军士吃得可是石子饭。”张巡毫不犹豫就给自己的好大侄儿一个脑瓜崩。
在张巡家里面,食不厌精,膾不厌细。所吃得米饭,那肯定是有人一粒一粒专门挑出来,再好好淘洗过得上等白糯。下面的大头兵,吃大锅饭,或者吃两掺三掺的麵饼。何止饭里面可能有石子啊,饼里面保不齐还有麦壳呢。
只要是米麦,正经粮食,兵士怎么可能嫌弃。顿顿白米乾饭,不说神仙日子吧,至少比在家务农,肼手眠足要强的多。
“衙內说得也不算错,旱稻所產之谷,確实要次於两浙粳糯,但胜於占城之稻。”南浦绍明如何不认识张楨,单凭张楨能和张巡“没大没小”,就知道张楨的不同啦。
占城稻?瞎,一年三熟的玩意儿,吃起来属实是不好吃。宋朝廷虽然推广过,但因为官府徵收税赋时,不收占城稻,以至於老百姓纷纷抗拒不种,在南方始终没有推广开来。
“次点不算什么,能种才是紧要。”张巡手指用力一搓,稻穀的壳被抹开,
露出穀粒来。
穀粒短小,而且似乎有些容易碎。且没有后世东北大米的那种香气,只有淡淡的稻穀气息。张楨说他次,真不算瞎说。
“正是如此。”张楨也学著张巡的样子,把稻穀搓开观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