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694.良臣走马来说客
不是,这带元怎么也能拿明末的剧本啊?
都没几块地,也没几个兵了,先来一出唐鲁之爭?或者说是永历攻绍武,把广州一带打烂,便宜清军轻取广州?
简直就是开玩笑嘛,都什么时候了,不思集中力量抵抗已经做大的海都。反而想著到底谁来接带元这个盘,像话嘛。
瞧见张巡看信看的皱眉,原本还在记录和等待的李让、叶李等人静了下来。紧接著张巡將急信递过来,几人才凑在一起迅速瀏览。
急信之中,阿术也不是只会哭丧的。他要是个只会哭丧的主儿,那张巡也不会放心大胆的把河北屏障交给他,令他在河北守御。
按照阿术的想法,即便现在告诉阿难答,松山还活著,皇孙尚在,阿难答也不可能轻易的退让出监国之位。
一旦走到了那张位置上,就不单单是一个人的意志了,是身后一群人,是周围一整个圈子,乃至於该地区某个阶级的共同意志。况且这种事,从来都是有进无退的。要么就完全不要沾,要么就一往无前干到底。
就阿术的本心,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大都官吏军將们,肯定都希望拥立真金的后裔来继承带元的皇位。毕竟这才是父死子继的宗法大统,是封建制度存在的根基。
再者一个抱在怀里的孩子,某种意义上对带元的诸臣而言,也未必是件完全的坏事。
那现在这个局面怎么办?阿术在沉思了一夜之后,有了一个想法,专门写信来询问张巡的意思。
他准备拥立松山正大位,做带元的皇帝。但是皇帝才几岁,奶都没断多久,肯定不能够理政。於是委託皇叔阿难答摄政,一直摄政到松山十八岁为止。
如果阿难答能够像他的爹,或者其他许许多多的蒙古贵人那样,烂饮无度,那么不出意外的话,十来年后阿难答能够在松山长大之前,非常顺利的喝死掉。
阿难答若死,正好还政於松山,一切圆满,无有可虑之处。
不死?不死那就是后话了。因为阿术今年五十一岁,他自也没二十年好活的。能够再坚持十年,为带元奋斗十年,不教带元的宗庙社稷亡在自己的手里,那他就有脸去见成吉思汗了。
后面的事,就让后人去想办法解决吧。眼前一切以团结安定为主,儘可能的避免带元的陕西一侧,同河北一侧,因为继承问题而发生激烈的战爭。
一旦开战,那带元別说还有亿万分之一的机会中兴了,立刻暴毙,死状绝对非常惨。
张巡不会坐视,海都也不会坐视。带元还有河北、山西、陕西和西夏故地等大片的疆土,海都需要这些新领地来赏赐新的军功贵族们。张巡更不必说,天下一统就是谁都不能少,做一个偏安的小朝廷,那还不如把裤腰带解下来吊死。
在如此局面下,阿术只能够出此下策,先稳住大局。河北人口虽然完全比不上两浙两淮,但在北方仍称户口殷繁。徐徐恢復二三年,未必没有反攻大都,击败乃顏的可能。
只是如此妥协会造成什么后果,阿术已经完全不去想了,就这样吧,爱咋咋地。
“啊这”饶是叶李自负才学,甚至觉得自己乃是安邦定国的宰相,也没想到带元竟然会发生这样一档子事,更没想到阿术会有这样的计划。
臣构那本身就是他哥哥钦宗任命的兵马大元帅,其次开封城破之后,所有的近支宗室都没跑了,一概被金兵俘获而去。
那么参考臣构的例子,他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同时还是皇子之尊,继承大位是非常合適且符合封建体统的。
就像后世一直有爭论,如果明末的时候检检自己不跑,但是把皇太子送到南京。那南明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各种宗室倾轧,互相夺位爭权的烂事。毕竟太子嫡长,继嗣为君,那是顺天应人的天道。
可那个什么阿难答?他怎么敢的啊。
这不就是铁打的越嘛,根本就没有皇位继承权,距离那张凳不知道十万八千里呢,
怎么也敢称制监国的。
只能说两宋三百多年,確实在士大夫之中形成了一些普遍共识。有些事根本就不在土大夫们的脑子里,不是他们愚蠢想不到,是根本就没有想过。或者说是潜意识里从来不觉得这种事会发生。
“那阿难答既非皇子,也未受命,如何承制。”李让一瞧,虽然谈不上吃惊,也觉得这事发生的离谱。
带元的皇帝是真金,这是合法继位的皇帝,整个带元没人反对。即便有反对的,也只能看,不可能公开跳出来骂。
阿难答只是皇侄而已,更没有在带元受到海都进攻时,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都元帅是阿术啊,这也是阿术能够得到残元势力一致认可的法理来源。阿术受过王命,板荡之际开府治事合情合理。
你一个皇侄监国?
狗儿的,凭你也配!
“哎呀,这阿术是真老了。”张巡虽然可以理解,阿术最近两年迭经丧乱,原本的豪情万丈都丟了个乾净,可没想到居然选择和稀泥。
他难道不明白,阿难答向他伸出橄欖枝,除了因为他手握兵权之外,还是因为他的身份“贵重”?
阿术不单单是速不台的孙子,在整个蒙古范围內都拥有人望。还是真金在国破身死之前,任命的最后一任都元帅。他事实上就是带元这个政权的“传国玉璽”,在真金死后成为了继任者的法理来源与统治基础。
唯有爭取到阿术的支持,才能够普遍的为残元势力所接受和支持,进而真正的成为残元的所谓皇帝。
可以说,阿术不单单是代表他自己,代表他魔下那几千兵马。事实上还代表著整个带元政权的传承有序,以及人心向背。
举个只是沾边的例子,朱棣进了南京,黄子澄、齐泰那都是直接杀,而且杀全家,妻女充入教坊司的。但是对於方孝孺却温言慰语,希望方孝孺给自己写继位的詔书。
因为啥?因为方孝孺是事实上的江南意见领袖,已经有点成为带明皇冠冕上一串珠子的意思。得到了才能把自己的冕装饰的更加华丽庄重,也更得人(士大夫阶层)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