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已经能够行走了,但纳赛尔丁的摄政还被保持。沙阿宣布大部分事情由王储处理就行,他只需要做最后的决定就行。原因就一个,太费钱了。
没错,在很多人看来义务教育就是劳民伤财。一些议员还举了例子,当今世界上的两大强国英国和俄国,都没有搞义务教育,而隔壁的普鲁士王国搞了义务教育,并没有因此成为世界霸主。
而且就算是搞,也只能进行教会式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把义务教育委托给什叶派教士,政府拨款给他们,让清真寺负责义务教育就行了。
这个从成本上来说确实可以节省一部分,清真寺遍布全国,学生可以回家去住,省去了学校建设费用;神职人员有其它收入,不靠工资过日子,只要发放一些补助就行了。
但问题是,如果这么做,那当初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不就白做了吗?
不过考虑到现在要推行义务教育有些难,所以改成了设立最高学府和送人出国留学两份计划。
按照方案,伊朗全国被分为14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立一所大学。同时国家每年资助200人出国留学,让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为了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政府还会雇佣一些外国人充当讲师。这就是目前教育改革的方针,不过军队教育还会继续深入,争取让每个士兵都认识字。
纳赛尔丁还在原来的办公室里处理着提议,大不里士—德黑兰铁路已经通过,同时对布什尔、阿巴斯港等港口进行升级,公务员们也到达各地开始工作。传统的地方贵族失去了自己的政治特权,他们也没有能力掀起风浪,因为要想这么做得有很多人加入,但是现在连农民都不听他们的了,只希望土地赔偿款能快点到。
经过这么一次会议,伊朗政府和乌里玛的关系有了缓和的迹象。宗教界人士不是不愿意改革,而是希望保守些,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缓慢改革。
同时,9位乌里玛议员提交了保护本土文化的议案。成功将自己和伊朗文化绑定,纳赛尔丁也知道他们的想法,但也由着他们去了。
就在专家会议召开的时候,政府军已经开始进攻马什哈德。当地民众和乌里玛听说德黑兰政府决策后认为大势已去,于是无血开城。最后一片拼图完成。伊朗重新恢复稳定。
而他们投降的时间也刚刚好,赛义德带着人从呼罗珊回来没有遇到抵抗。他也是到达这座圣地后才知道这些天国内发生的事情,于是快马加鞭的回到德黑兰。
“沙阿!”,赛义德一回来,就跪在穆罕默德的面前。
“快起来,你出使东部辛苦了,怎么还要跪着呢。”
“那些叛徒竟敢这么对您,我要是知道了肯定会回来让他们付出代价!”
穆罕默德制止了这位老人的说话,转而询问他出使的情况。
“沙阿,臣这次出使希瓦、布哈拉、浩罕、赫拉特和喀布尔五国,和他们签订了贸易条约,并且和希瓦、布哈拉和赫拉特签订同盟条约。”
这次的外交可谓是收获满满,一个将近500万人的市场被伊朗吞下。虽然赫拉特和喀布尔需要和英国分享,但中亚三国就不用了,直接从俄国口中夺取。
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铁路延伸到中亚去,相比之下,俄国比伊朗更快运送军队到中亚,伊朗必须要比俄国更快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