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想要订购我国更多的武器,并且已经将订金付过来了。”
上次的武器通过德黑兰军工厂生产后通过商行运送到对方手中,在使用后给出了五星好评。他们靠着这些东西在西征路上势如破竹,有个指挥官一度跳水自保。
武器上的巨大成功更加刺激了对方向他们订购更多的武器,而商行也开始了抬价,毕竟万里运输的确成本高。
最终,他们确定了第二次军购合同,对方订购价值400万白银的武器,不过因为运输问题,价格被提升到450万。
这样一笔合同自然是需要好好对待,德黑兰和伊斯法罕军工厂进行了一波扩张,连带着铁路、港口、钢铁都进行扩张。
而不只是军购,伊朗商人进入他们控制的地方进行多次贸易。通过收购生丝和茶叶然后转卖给其他国家赚取差价。这样的贸易为伊朗缓解了财政困难。
“这样的生意不能长做,清国政府还是不愿意购买吗?”
“是的沙阿,清国政府对武器好像有种天生的排斥。他们宁愿用大刀,也不愿意用枪支。”
伊朗政府和清国政府进行交涉,对方派了个皇族成员和阿卜杜拉交涉,那位倒是对伊朗挺感兴趣,不过那位皇帝陛下感觉还是有些排斥,因此只决定两国建交,其他章程只能慢慢谈。
不过最近东亚是挺热闹的,听说距离清国不远的日本也被人用大炮轰开了国门。伊朗商会也准备去日本港口扩大贸易,他们已经成为东亚最大的新月教商人团体。并且不断发挥影响力。
“多做点生意有好处,伊朗必须重新提振对世界的影响力,最好是让清国放弃对南国的宗主权,我们需要扩张在交趾的土地和势力范围。”
有宗主国的确挺麻烦,伊朗对越南进行更多的战争需要考虑到清国的情况,对方必须不下场才行。
交趾地区也开始发展起来,西贡逐渐成为重要的港口城市。船只停靠数量增多,英法荷等国家都在西贡设立商馆。
而这里对越南和柬埔寨两国的影响最大,越南大部分的商品经过伊朗商人的手出口到世界,而伊朗生产的东西也大量销售到越南和柬埔寨。不过因为伊朗工业能力还差点,因此当地的自然经济只遭受了较小的破坏。
不过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当地什叶派和琐罗亚兹德教信徒的出现,在西贡,第一座清真寺和神庙拔地而起,随后开始传教。因为对越南和暹罗夹在中间,不少人都将伊朗当成自己的救星,为此也改信了宗教。
巴赫拉姆也试图改造当地成为伊朗的聚宝盆,他废除了柬埔寨的奴隶制,推动当地的大米种植,同时从菲律宾和巴达维亚吸引华商进行建设,而当初为建设而贡献400万银子的华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被纳入伊朗商会中,利用自己的优势深入湄公河,为了伊朗编制一张贸易网。
目前来看他的政策是成功的,当地经济发展起来,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增长,西贡的地位会越来越高,伊朗的收入也会增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