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宗教
泰西封基本建设完成,这座城镇作为巴格达的副城承担了一定的首都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祆教聚集区,部分改信的库尔德人定居在此地。沙阿也批准在泰西封修建祆教神庙。这个已经作为伊朗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19世纪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年代,也是宗教大复兴的年代。各种宗教都开始了自己的内部变革,祆教和什叶派也不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人事调动都要由政府决定。
什叶派教士这几年一直恪守沙阿给他们画的底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都一清二楚,那些有名望的阿亚图拉都在内战中退出宗教界或者生物界,取而代之的是听命于政府的人员。加上这些年政府的实力已经对宗教形成全方位压制,想要闹事也会很快被政府军队给镇压。
什叶派内部主张政教分离的声音也占了上风,随着经济发展,一批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主张效仿西方进行改革,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教改革。一场什叶派内部的自我革新运动在政府推动下开始了。
这场运动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为什么历史上他们都被逊尼派压着打,教徒人数少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太封闭了,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教徒和非教徒。
巴格达条约签订后,什叶派共125名教士齐聚德黑兰参加政府主导的宗教会议。伊朗打赢奥斯曼也象征着什叶派战胜了逊尼派,因此对于政府提议他们也是基本同意。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什叶派要效仿基督教那样,将信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第二则是尝试和其他宗教和平相处(逊尼派除外)。
在政府的支持下,什叶派在美洲和东南亚开设学校、派遣传教士。并且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那些处于中下层的民众和需要改变的商人阶层。他们是最容易皈依的。至于效果也是挺显著的,在不愿意皈依基督教的情况下,皈依什叶派也是无可厚非。根据美洲什叶派教会的数据,1862年登记在册的什叶派信徒达到3.2万人,大部分是移民过来的爱尔兰人和西班牙人。
纳赛尔丁也对什叶派的教义融合进教育中,什叶派强调对首领的忠诚和殉道精神。简单转化一下就变成了对沙阿和政府的高度忠诚,加上对奥斯曼的战争胜利、媒体宣传手段的更新、沙阿本人的亲民举动,共同构成了对伊朗政府的支持。
现在的什叶派法基赫是当初和纳赛尔丁讨论教义的巴孛,他是沙阿的坚定支持者,也是革新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在他的支持下,什叶派那些老教士被迫退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倾向开放和改革的神职人员。在架构明确的情况下,什叶派革新以较快的速度进行。
而作为伊朗重要的文化来源,祆教也在沙阿支持下复苏。重新设立祆教祭司这一职位,负责管理全国和海外的祆教教徒。
这些年祆教教徒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包括大量皈依的库尔德人、在秦尼斯坦和兰芳的大规模传播,教徒数量从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5万。并且在亚兹德和泰西封拥有崭新的神庙,可见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比起什叶派和祆教的重视,基督教派的地位则显得微妙。亚美尼亚教会还算过得好的,教会内部还有一定的自由权。也可以在圣地亚拉腊山进行朝圣,最难受的就是东正教会了,大部分教徒聚集在格鲁吉亚地区,虽然他们得到沙阿的承诺不受打压,但什叶派民众的敌视也让他们受不了。
归根结底,还是担心他们和俄国有勾结。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格鲁吉亚人开始主动学习波斯语,教会也表示和俄国一刀两断,所有亲俄的神职人员都被开除教会,他们不适合在伊朗生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