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最近过的怎么样?”
“一切都好,我们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就等您的命令了。”
艾哈迈德给纳赛尔丁详细说明了现在的情况,麦加已经基本掌控,阿卜杜拉一时半会也回不来,哈希姆家族也准备向伊朗臣服。
“这没想到,就这么短短几天,他们就都变更了信仰。”
“信仰再好,也填不饱肚子。只要能让臣民生活的更好,上面是谁,他们也不关心。”
纳赛尔丁对这个深感赞同,但还是要争取当地的领袖支持,特别是在阿拉伯地区。
“话不多说,休息一段时间,我们就马上出发。”
周围的部落一共提供了1.2万人的军队,其中2000人已经作为先锋前往麦加。但从利雅得到麦加,也需要28天的时间,这已经是最快的了。就算奥斯曼再怎么迟钝,也会知道麦加的事情。
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在继位后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设立大学,制定法典。但随着坦志麦特改革的逐渐成形,它在职能结构方面的缺失就日益凸显。坦志麦特改革致力于保障苏丹子民的权利和利益,但找不到像曾经的乌理玛和各种各样的地方权力机构那样能够在中间层面上充当负责任的政府机构的组织。
尽管坦志麦特改革拥有一套磋商机制,还经常有一些好高骛远的长远许诺,但改革的推行完全仰仗于苏丹法令的权威性。而且,苏丹的法令还经常受到不负责任的大臣的制约。
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把不受制约的专制统治推向了顶峰。他不受任何自由原则的制约,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和顺从于他强大意志的组织紧密的官僚体系管理国家,从而成了一位拥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
针对父亲和哥哥的改革缺陷,阿卜杜勒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而要想深化,首先就是要去欧洲看看,也就是考察。
阿卜杜勒·阿齐兹先是正式访问了巴黎,接着又去了伦敦。这是奥斯曼帝国的君主第一次不带军队离开其帝国的疆域。他去法国和拿破仑三世会面,又在伦敦与维多利亚女王共进晚餐。
但法国皇帝对奥斯曼改革兴趣寥寥,更关注埃及总督的事情,后者正在谋划脱离奥斯曼。而在英国,苏丹因不习惯西式餐具,自带土耳其厨师,但仍对英式礼仪感到不适。
但他的确在欧洲过的不错,其销要达到150万英镑。因为从西方银行家手上借钱太容易了。欧洲投资者只看到了奥斯曼帝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没有看到奥斯曼帝国既缺乏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也不擅长打理财政事务。
奥斯曼帝国政府借款的利率是英国人大部分投资所得利率的两倍。此外,土耳其人支付的利息并非来自国家收入的增加,而是来自新的境外贷款和债券发行所得,而这一事实似乎也没让投资者太过担心。奥斯曼的债务因此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付出的利息也越来越高。
不过这些都没有改变他们想要改革的决心,只需要借钱就可以弥补上缺口。和伊朗的争斗让他们痛定思痛,决定加大对铁路的投资,但自身腰包很扁,只能从其他国家贷款。
第一条从君士坦丁堡到埃迪尔内的铁路正在建设中,完成后会延伸到斯科普里和普罗夫迪夫。至于亚洲地区,还是先缓缓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