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潜在冲突
法国议会起源于法兰西王国的三级议会,贵族、主教和平民不论人数多少,都只有一票表决。
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三级议会改为国民议会,然后经过共和国、帝国、复辟、共和国、帝国后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英国议会自然是那样的,欧洲最古老的议会,并且通过一系列的争斗赢得了现在的地位。
比利时议会也只不过成立30年,奥地利议会也有20年。两国都是挺年轻的,普鲁士议会则在拿破仑战争后开始存在。和议会一同存在的,还有他那个三级选举制度。
该制度将选民分为三级,即纳税最多的人构成第一级,纳税最少的人构成第三级,每一级的税收总额相等。每级的选民分别选举三分之一的选举人,而选举人来选举代表。这是按经济收入而不是地理区域或人口种族对选举进行分配的一种制度。
嗯……嗯……嗯……
好吧,纳赛尔丁其实没有看懂。这些东西太绕了,为了尽最大力度的来保证权利,也是煞费苦心。
不过,纳赛尔丁还是拿定了主意,反正早晚要弄,不如先过渡一下。任何工业化的国家都会弄议会,伊朗也不会例外。
1865年8月1日,纳赛尔丁在大不里士签署《宣言》。宣布扩大专家会议的人数,由101人增加到251人,其中新增加的150个席位从各地选出。并且宣布将在十年内正式召开议会。
这个消息一出,直接引爆热搜。《震惊:伊朗沙阿向民众低头,同意开设议会》,这是俄国报纸的题目。
《伊朗走向富强文明的道路》,这是英国的题目。
《伊朗和俄国之间关系紧张,战争迫在眉睫》,这是奥地利的题目。
但各国都想看看议会制度在伊朗能不能立足,这是伊朗第一次选举。但沙阿为这次设立极高的门槛:必须满25岁并且一年纳税10里亚尔以上才能投票,这就直接排除了大部分人,因为他们一年纳税没有10里亚尔。能有6里亚尔就算家境挺好的了。
国内那些想要开设议会的人,无不高呼沙阿英明。并且准备投入精力,效仿英国议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因为这是伊朗的第一次大事。所以怎么做还得从其他地方考察和借鉴,特别是政府,这些事情要耗费他大量的精力。这让刚上任大维齐尔的穆沙拉夫感觉精疲力尽。
“大维齐尔,这是河中的报告。叶海亚总督开始驱逐俄国人到锡尔河北岸。”
“嗯”
俄国人一直想要渗透到锡尔河南岸,因此每个月伊朗总能逮到几个“迷路”的人,并将他们送回去。
伊朗知道他们是谁,俄国也知道伊朗知道他们。但双方就这样维持着平衡。直到间谍案的爆发。
伊朗加大了巡视力度,并且更改了以往的做法。不是驱逐吗,直接改监禁,关进附近的监狱,每天的食物和水定量。每天还要经受炎热的气候,俄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生不如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