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干达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重商的对外政策,寻求控制本地区的经济资源,由一种先进的军事文化来驱动。而战争是获得商业、经济和领土支配权的政治手段。因此这也是频繁发动战争的原因。
大湖区的这些国家之间的来往是既有战争又有贸易。例如,布干达与邻国的关系就是实用主义的:有时用贸易和经济影响,有时则使用武力,因为它想建立一个既是疆域的,同时又是“非正式”的帝国。
而伊朗要征服这里,直接冲突代价很大,所以,要是有其他办法,伊朗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当会议进行到下午时,来自内陆最偏远辖区的新任长官紧张地汇报:“我们区的移民死亡率高达40%,主要是疟疾和黑人投毒.”总督不耐烦地打断他:“下周会有两船钦察医生抵达,带着德黑兰医学院特制的奎宁药丸。至于投毒——”他转向军事长官,“把最近俘虏的尼亚姆维济巫师吊在边境树上,记得往他胃里塞满碎玻璃。”
所有行政长官领命离开,他们要做属于自己的事情。而对于总督来说,如何获得更多的资金仍是第一任务。
农民们被鼓励生产经济作物以供出口,他们主要在中央高地种植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等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以供出口。同时还勘探到了铁矿和煤矿,开始雇佣劳工进行开采运输。可以说,伊朗的非洲经济是最活跃的。
而此时欧洲各国对非洲内陆领土的实际占领进展不大,但欧洲人的各种传教活动和勘探活动正在积极进行。他们借反对奴隶贸易或保护自由贸易为名,在沿海建立了不少商站和殖民据点,并试图深入靠近沿海的内地国家,有时甚至直接诉诸武力。然后与当地非洲首领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禁止或限制奴隶贸易;允许传教自由或贸易自由;废除活人祭等传统习俗;接受欧洲国家保护或租借条件。
随着奴隶贸易的废除,“合法贸易”成为欧洲商人在非洲地区特别是沿海进行的新的贸易方式。在非洲大陆,这种贸易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也具有多种方式,前面提到的撒哈拉长途贸易即为一种。奴隶贸易废除后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合法贸易”的扩大。
几内亚湾的棕榈油,沃尔特河地区的金矿资源,塞内冈比亚的橡胶、生,南非的金刚石,包奇高原的锡矿,加上贵重木材、胡椒、可可等,这些都成了各国的囊中之物。就算是普鲁士,看到奥地利殖民也是蠢蠢欲动。
俾斯麦一直声称对海外殖民地不感兴趣。但是为了选票,他还是说着要争夺地盘。此时的普鲁士资本家集团已在殖民地方面提出了强硬的要求,这与普鲁士工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密切相关,而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正是以这种经济实力为后盾的。
俾斯麦向汉堡、不来梅和吕贝克商会询问关于德国贸易的情况及保护和鼓励德国在非洲的贸易的有效途径,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兼并。汉堡商会还具体建议:兼并独立的海岸地区;夺得斐南多渡岛的海港;与土著酋长签约。可见就算是俾斯麦也不得不考虑殖民来给普鲁士资本家集团以安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