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就是,中东地区受过教育的绅士除了极少的例外,从不在耕作上伤脑筋,而农夫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因此,两河地区普遍欠缺产生技术上改良所必备的条件,即学术训练、工技手法,以及真正从事农耕者的互动。
伊朗进入后,开始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升级。大量的新农具进入新地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产量也上来了。还修建了水利,比奥斯曼那时候好多了。
什叶派也在农业开垦中立下功劳,被认为是先知传下的训示,其中多处称扬商业,但很少对农业表示敬意。对于农民的切身问题罕有关切,除了缴税一事。当国家主导经济的趋势增强时,农地也为没什么农业知识、对于领地长远的繁荣昌盛也没多大兴趣的武官所控制,情形自然更是每况愈下了。
因此什叶派众多宗教学者整理出一份《农业敬语》,从古兰经和其他宗教典籍种找出重视农业的句子,并推行出去。就算是纳杰夫也不得不赞同。
不过,两河流域和河中地区还有大量的农业用地可以开发。伊朗本土也有没有开发的地方,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应该可以超过5000万公顷。当然具体是什么情况还得看未来。
这些耕地也不全种粮食,水果、咖啡、等附加值比较高的作物也种。比如阿姆河流域就是集中生产区、马斯喀特地区就是咖啡种植区等。种着这些,农民的生活也好了起来,也能消费些高端工业品。
伊朗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沙漠,可以通过堆肥植树来改造土地。其他的耕地也能慢慢改良,这款收割机投放市场,能够让伊朗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粮食。还能让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壮大伊朗的工业。
“现在我对这款收割机相当看好,只是你们的产量很是问题。”
“沙阿放心,我早就对此有了预案,只要一有火爆的苗头,我们将继续招收人手,预计只要一个星期的缓冲技能将日产量提高到25台以上。”
纳赛尔丁点头,相信他能够做好!随即回去巴格达王宫。并且下了命令,要求伊朗银行为这些收割机设立贷款,减轻民众的负担。
与此同时,伊朗也开始对严格的银行条例进行修改。从原先不准设立私人银行变成可以设立地方银行,随后在财政部批准下,德黑兰银行、大不里士银行、伊朗邮政银行和巴格达银行先后在1863到1866年成立。他们受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管辖,可以在地方行动,但受到的限制还很多。
外国银行还是要交20%的保证金(1856年修改)才能进行交易,但终归不能像在其他国家那样深入内陆,伊朗的金融城墙弄的很结实。并且开始向外进攻,不断撕咬着原本的格局。
现在国家的金融格局是:伊朗国家银行为中央银行,工商银行、邮政银行、农业银行和伊朗银行为政府控制的四家大银行,另外还有三家地方银行,一共是七家国家银行以及奥地利贸易银行、那不勒斯银行和巴林银行三家外国银行并存。
金融资本的拓展也推动工业的发展,1866年一年,七家银行一共发放工商贷款7231万里亚尔,德黑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增加到119种,大量的股份公司建立起来。而大量的工业投资和政府政策下,伊朗的工业也是一飞冲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