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穆沙拉夫首相的话,郭嵩焘说道。“对于两国的经贸合作,我国也是愿意看到的。贵国对我们的真情实意,没人不知道。贵国在西北的帮助足以皇上和太后记住,为此我国的确也有意加强两国的经贸合作。”
这段话是公使的心声。在他看来买谁不是买,只要质量价格差距不大,那么为什么不从关系友好的国家购买。而他的心声不仅代表着自己,也代表目前该国不少人将目光交集在伊朗,试图从中学习到强国之路。
穆沙拉夫拿出伊朗专门为远东定制的贸易合作。主要是以远东特有的产品换取伊朗商品的计划。而为了扩大其他民用产品的销路,首相还暗示可是将产品价格更一步降低。基本上就是利用伊朗的低价产品倾销,以抢占目前在该国的英法同类产品。
不仅是远东,日本的外交使团也来到了伊朗。工商和建设两位大臣会见了前来的岩仓具视一行人,并让他们参观了巴士拉的工厂,那些人就像守财奴一样,死死的盯着工作的机器,好像这已经是属于他们的了。
两国的经济合作上,使节团表示会购买伊朗的机器,只不过现在需要去其他国家,所以协议等回来再签。
不过这次使节团也带来了十几人来到伊朗,他们是准备留学的。根据安排,他们将在巴格达和德黑兰大学学习并参加考试,日本上下对他们可是表示极高的希望。
对远东日本两国这样,那么其他国家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尤其是已经纳入统治的秦尼斯坦地区,沙阿也意识到不能得让他们生活好一点,这样他们才有能力消费伊朗的生产品,并且他们也需要一批懂波斯语的中间商,这些因素的促进下,当地的建设加速了。
伊朗将在西贡修建一座大学用来培养知识分子,主要招收当地上层阶级子弟,用波斯语授课,课程侧重于行政管理、会计、农业技术等实用学科,同时进行波斯文化教育。毕业生将进入官僚机构或成为伊朗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
同时政府将修建大量的南北公路,打通之间的交通。并且让他们种植各种经济作物。
在越南强制推广种植咖啡和茶叶、柬埔寨则大力扩张水稻种植、琅勃拉邦等其他地方就简单了,开发森林资源。殖民地的大部分进出口贸易由伊朗国家特许公司或大商行控制,本土商人作为中间商受到伊朗的掌控,至于底层的农民,都进庄园或者其他地方打工去。
而和相邻的暹罗合作又成为了总督的任务。通过距离优势抢先和暹罗签署协议,旨在将其纳入伊朗的经济范围,同时避免其完全倒向英国。这些地方的人口加在一起也是千万级别的,对于伊朗来说出口不用发愁了。
东方策略一直是伊朗的重心,就算是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在东方,他们的第一对手是伊朗,而不是法国。
马六甲海峡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东西方的货物都在这里落下。英国的新加坡也因此繁荣,可以说,里面有一半是伊朗的功劳。英国人对此也是又爱又恨,离不开伊朗的贸易又担心他们抢走太多生意,只能是借助伦敦的力量扩大势力范围,希望这能成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