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事实並不然,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並未结束,反而是最严重的一年。
这个时间点,指的也无非是螺螄粉,啊不,罗斯福新政的开始。
至於这个位面么…
危机显然更严重了,没有了大牢美的存在並做出带头作用,世界经济的恢復到了今天汉歷3937年依然前景堪忧且缓慢。
不论是不列顛尼亚和巴托尼亚这种以庞大殖民地做基础进行闭关锁国,將外部危机隔绝在外,同时在內部自我消化以寻求突破,
还是以萨克森、撒丁以及昇阳为代表走上法西斯之路进行战爭经济学以鴆止渴,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是矛盾转移而非解决问题。
大国如此,参与世界经济事务的小国就更是如此了,与世界经济深度绑定的尼德兰同样被折磨的奄奄一息就剩一口气。
至於荷属东印度群岛,想必情况只会更差?
不,东印度群岛这边情况不一样。
穿越前的经济界人士展望歷史会感慨,荷属东印度公司应该是有史以来最会赚钱的公司,然而其覆灭的实在太快。
而在这个异世界里,虽然荷属东印度公司没有因为战爭等一系列原因解散,但它最初的荣光已经隨著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被稀释的不值一提。
不过眾所周知,东印度群岛有什么?
有人口,有橡胶,有石油!
前一项给荷属东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市场倾销地,让经济有能力流动起来,通过內需来抵御经济危机。
而后两项一个被称推动工业的车轮,则另一个则更是工业的血液。
这两项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已经让东印度立於不败之地了。
现实世界的狗大户沙特会因为经济危机受到重创,是因为他人少地穷没有其他產业只能靠出口石油。
而能出口石油的国家虽然不多,但是世界市场存量依然相当巨大,石油卖不上价钱,自然该穷的时候,照样叮噹响。
但换个角度来说,从来没人说过,靠卖石油过活的沙特狗大户穷过,更何况在这个位面的荷属东印度呢?
要知道这个年代,能大量出口石油的,除了中东,剩下的便只剩下东印度群岛了。
虽然荷属东印度地区,不,或许以鲁伊特屁股所坐的位置,应该称呼为荷属东印度公司,
虽然荷属东印度公司同样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巨大影响,不过公司反而靠著大量出口石油橡胶这两个工业必需品,先一步比老西方和新西方国家走出了困境。
现在能让自己便宜爹急的跳脚的,不是怎么从经济危机中恢復,
而是怎么在世界各国为度过经济危机相继取消金本位,进行货幣贬值时,
如何让东印度公司在数百年的经营中积攒的资本,连同近年来卖石油得来的钞票儘快变现成实物不动產或是投资出去,以防因为钞票贬值,財富跟著变成废纸。
正所谓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鲁伊特很快就能听出,米歇尔此时大发雷霆便是因为投资失败而丧失很大一资產。
资本家是这样的,作为根正苗红的共和国青年,鲁伊特对於自己便宜爹那以后註定要被吊路灯的投机行为十分鄙视,
可现在自己毕竟是利益既得者。
他现在为未来战爭准备的每一个荷兰盾,除了拉外部合作投资以及自己的棺材本外,都是从便宜爹的口袋搞来的,他又能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