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好分量,石开丟下一串铜钱,让屠夫用草绳捆好,自己提在手里。
一顿饭,两只大蹄髈,加起来也不过了不到半两银子,换算成后世的购买力,简直便宜到不可思议。
可他知道,这点钱,对市集上那些面有菜色的普通百姓来说,或许就是他们一家老小十天半月的开销。
“这世道……”石开摇了摇头,没再多想。他不是救世主,能让自己和手下人吃饱穿暖,不受人欺负,就已经耗尽了他全部的心力。
提著蹄髈,在运河边找了块乾净的石头坐下。看著河面上来来往往的漕船和渔舟,石开又喝了一口酒。
这条河,不久前还见证了他与盐梟的血战,埋葬了那个不知死活的皂吏,也给他送来了一船价值千两的药材。
如今再看,只觉得波光粼粼,风景独好。权力,果然是最好的美顏滤镜。
坐了片刻,觉得有些乏了,他便提著猪蹄,拐进了一家名为“静心居”的茶馆。
茶馆里很是热闹,正中央搭著个小台子,一个穿著长衫的说书先生,正手舞足蹈,口沫横飞地讲著《水滸传》里“武松打虎”的段子。
“……说时迟那时快!那吊睛白额大虫猛地一扑,带起一阵腥风!武松不慌不忙,闪身一躲,趁著那大虫扑空,回身便是一记『玉环步,鸳鸯脚』,正中虎头!只听『嘭』的一声……”
台下的茶客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发出一阵阵叫好声。
石开要了一壶最普通的粗茶,找了个角落坐下,一边听书,一边饶有兴致地观察著周围的人。
这些人,有贩夫走卒,有行商坐贾,也有几个像他一样无所事事的閒人。
他们沉浸在说书先生描绘的江湖豪情里,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现实的无奈。
石开却觉得有些好笑。什么江湖好汉,什么快意恩仇,都是骗人的。
真正的江湖,比这残酷百倍。你一刀砍过去,別人也会一刀砍回来,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仅此而已。
听完一段,石开丟下几个茶钱,便起身离去。他忽然想找些书看看,尤其是兵书。
戚继光那本《纪效新书》虽然实用,但终究是一家之言,他想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能触类旁通。
他一路打听,找到了一条专门卖文房四宝和书籍的巷子,名为“墨香街”。
他走进最大的一家书铺,书铺里光线有些昏暗,空气中瀰漫著一股好闻的墨香和纸张的陈旧味道。
一个山羊鬍的老掌柜正在柜檯后打著瞌睡,听到动静,才懒洋洋地抬起头:“客官,想买点什么?”
“掌柜的,你这儿可有兵书卖?什么《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或者戚少保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之类的?”石开问道。
那老掌柜一听,顿时一个激灵,睡意全无。他警惕地上下打量了石开一番,见他虽然穿著富贵,但手里却提著两只油腻腻的猪蹄,气质有些古怪。
他连忙摆手道:“客官说笑了,兵书乃是朝廷禁物,小店如何敢私下贩售?您这可真是折煞老朽了。”
石开闻言,倒也不意外。
他知道这玩意儿不好找,想来也是,看兵书的,不是领兵的武將,就是想造反的贼寇,寻常书铺要是能隨便买到,那大明朝恐怕早就乱成一锅粥了。
“是我唐突了。”石开笑了笑,也不强求。
他信步在书架间瀏览起来。书架上大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史子集,还有一些科举用的时文范本,他对此毫无兴趣。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却在角落的一个书架上,发现了一排排用粗糙纸张印刷,封面绿绿的小册子。这便是时下最流行的“话本小说”。
石开来了兴趣,隨手抽出一本。只见封面上画著一个书生和一个小姐,在后园私会的场景,画工粗劣,但颇有神韵。
书名叫《墙头马上》,讲的是个大家闺秀和穷书生私定终身的老套故事。
他翻了几页,发现里面的文字通俗易懂,故事也还算曲折有趣。
他乾脆找了个小板凳,就坐在书架旁,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阳光透过雕的木窗,照在他身上,形成一片斑驳的光影。
他一手提著晚上要吃的猪蹄,一手捧著一本才子佳人的话本小说,看得眉飞色舞,不时还跟著书里的情节,发出一两声轻笑。
这一刻,他不是那个在乱世中挣扎求存,杀伐果断的百户石开。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沉浸在虚构的故事里,享受著片刻的安寧与悠閒。
不远处,老掌柜看著这个行为举止有些怪异的“富家公子”,小声地嘀咕了一句:“真是个怪人……”
石开听见了,却毫不在意。
他呷了一口人参酒,翻过一页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这他娘的,才叫生活啊。
为了能一直这么舒坦下去,谁敢挡我的路,我就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