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千户
送走峒人体验团,刘台著手处理另外一个群体一一一万六千多林邑、真腊等海外劳工这些人对於现在的岭南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人口財富,可不能浪费了。
要是都能在广州安家,那就是一万六千多户,时间长了可是能变成十万口的。
首先,是要將他们组织起来。
筑城的时候,有工头管著。现在不筑城了,刘台准备採用后世蒙古的千户制度。
將这些劳工按照十户、百户、千户、万户进行管理。
十户长、百户长从劳工中选取身强力壮的担当,千户长、万户长则由汉人担当。
刘台准备自己先领万户长领一段时间,后续待制度正常运转了再交给別人。
除此之外,刘台还准备將这些十户长、百户长组成一个预备役,进行適当的军事操练。比如每十日操练一次。
这么做,一来是以此来加强十户长、百户长对管內劳工的管理。
二来则是万一將来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补充上兵源。
其次,是要给他们必要的生存和生活基础。
作为筑城的主力,刘台决定把他们都放入西城的东南区域,建一个统一的海外劳工社区a
在没有大工程之前,让他们去种田一一开垦建立军农场,扩大官田。
进广州后一直忙著別的事,养猪场倒是第一时间搞起来了,倒是种田的事还没有寻到合適的人操持。
原定的把原来牙军挑剩下的一千人弄过来种地,后来发现军农场没建立起来,便送到封州去了。
如今有了大把的劳动力,就要快速办起来了,这样到明年开春,就可以种下农作物了。
种田之余,还要教授他们学习汉语和礼仪,让他们逐渐本土化。
等待时机成熟之时,还要继续用他们扩建广州城。毕竟是熟练工了嘛。
最后,也是最难的,则是去哪里给他们找到適龄女子做配偶。
这个目前来看,暂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消化。
刘台將这些都写了下来,呈给了刘隱。
刘隱看过之后,对千户制讚不绝口,当即同意了刘台的方案。
刘台马不停蹄地將此事操办了起来,首先就是千户长的人选。
千户长首要一个就是要会说林邑、真腊的语言,否则无法交流的话,管理根本是无从谈起。
刘台从幕府、海协会、蕃坊等各处找了找,凑齐了人数。
刘台和他们简单交代了几句,重点强调不得欺压劳工,他会差人不时前来巡查。
之后,刘台带著十六个千户长直奔西城外的劳工住处。
西城落成后,这些劳工又断断续续地继续干了几天收尾的工作,到今日已经閒了有七八天了。
有工上的时候有粮餉,如今好几天没干,坐吃山空。
劳工们也担心接下来怎么办,正准备推举人去找蒲珂末问问呢。
所以当听刘台来宣布安置方案了,都很是期待。
听完方案,得知自己不仅还有活干,还能进城生活时,不由兴高采烈。
要知道,以前他们的人在广州基本都是做奴僕的,哪里想到自己这次来筑个城后,竟然能进城当起城人来了!
因而都对刘台感恩戴德。
刘台趁机和他们约法三章:听命令、守规矩、学礼仪。
刘台现在是按类军事化管理他们,所以听命令是第一位的。他们也都服从惯了,对此没有怨言。
很快,他们就自发按照籍贯分成了若干部分。
刘台又指挥千户长们去挑选出百户长、十户长。挑选完毕,基本的框架就搭建好了。
刘台將其他劳工解散,单独又对百户长、十户长说了说管理和操练的事。
好在这些百户长几乎都会点汉语,交流得还算顺利。
海外劳工千户制,就这么算是建立起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