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南宫德阳殿。
金碧辉煌的殿堂,雕樑画栋,薰香裊裊。
巨大的蟠龙金柱支撑著高高的藻井,阳光透过窗欞斜射进来,在金砖地面上投下长长的、明暗交错的光影。
龙椅上,汉灵帝刘宏斜倚著,削瘦的身躯裹在纹绣繁复的冕服中。
他眼皮沉重地耷拉著,手指无意识地捻动著一串温润的羊脂白玉珠,发出细微的“喀啦”声。
脸上是常年酒色浸泡出的浮肿与倦怠。
阶下,文武百官分列左右。
爭论的焦点,依旧是已被平定却余波未息的江夏、庐江蛮兵叛乱。
可这位天子对殿下群臣的爭执,却显得心不在焉。
仿佛在看一场乏味的皮影戏。
“陛下!”
大將军何进率先出列,他身形魁梧,声如洪钟,震得殿梁似乎都在嗡鸣。
他拱手,目光炯炯,带著武將特有的杀伐之气扫过全场,尤其在几位清流党人领袖身上停留片刻。
“陆康不负圣望,旬月荡平庐江贼寇,扬我朝廷天威。
此乃陛下洪福,社稷之幸,臣以为,当重赏陆康。
並以此为契机,严令各州郡效仿,对各地啸聚山林之匪类,务求犁庭扫穴,斩草除根,以儆效尤!”
他话语斩钉截铁,意在压制朝堂上任何可能阻碍武力镇压的声音。
话音未落,现任司徒袁隗便缓缓步出班列。
他鬚髮皆白,面容清癯,一派老成持重的气度。
“大將军所言,陆康之功,自当嘉奖。”
袁隗声音沉稳,不疾不徐。
“然,”他话锋一转,目光深邃,“庐江之叛,究其根源,乃天灾频仍,人祸相煎,民不聊生,方鋌而走险。黄穰、蛮夷之流,不过癣疥之疾。”
“若各地州牧郡守,皆能如陆康般忠勤王事,体恤民瘼,賑济抚民,使耕者有其田,飢者得其食,则乱源自消。一味剿杀,恐非治本之策,反易激起更大民变,如抱薪救火。”
他的话语代表了清流党人“修明內政、以德化民”的核心理念。
与何进的强硬主张针锋相对。
两位重臣的爭论,让殿內气氛骤然紧绷。
官员们屏息凝神,目光在两人之间逡巡,空气仿佛凝固。
一直沉默立於武將班列前方的皇甫嵩,此刻眉头紧锁。
他身形挺拔如松,面容稜角分明,可眼眸深处,却隱含著难以言喻的忧虑。
江夏的胜利並未让他心安。
此次庐江黄禳处发起的叛乱,就像是投入深水的一颗石子,却激起了巨大的浪涛。
他对帝国治下,诸州郡暗含著的汹涌暗流,生出了警惕。
就在这压抑的寂静中,一个苍老而带著金石之音的声音,骤然响起:
“陛下,江夏烽烟虽熄,然社稷之忧未解,更有巨患深藏膏肓,其祸之烈,恐更甚蛮兵百倍!”
说话者正是前司徒杨赐。
虽已被罢免,但三公余威犹在。
他手持玉笏,鬚髮皆张,清癯的脸上刻满了沉重的忧愤。
此言一出,满殿惊呼。
眾人纷纷將惊疑的目光投向这位前司徒。
杨赐无视殿中疑询的目光,直指御座。
灵帝刘宏被这突兀的疾呼惊得手指一滯,玉珠串的捻动停了下来。
他勉强抬起沉重的眼皮,浑浊的眼中带著被打扰的不悦:“哦,杨师所指何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