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一口茶也没喝!
这时,放在胡永军和张启民两张办公桌之间的电话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张启民被嚇了一跳。
张启民拿起听筒,电话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喂,你是张启民吗?”
是陈果。
“陈果姐,你好!我是张启民。”
“启民,你们文化馆今天是不是来了申城《收穫》杂誌的编辑?”
“是的,陈果姐,他们……”
未等张启民说话,陈果就接过了话去:
“启民,你先陪著客人,我马上过来!”
“陈果姐,你別过来了。”
“啊?为什么?”
“申城来的编辑老师已经走了。”
“已经走了?你怎么不留住他们?”
“我留了……没留住。”
“这……启民,我是刚得到消息就给你打电话的,怎么会这样?”
“陈果姐,这事不怪你,杂誌社的老师他们都有自己的做事风格,下次吧,《收穫》的李老师答应我下次还会来瀧泉的。”
“真的吗?那就好!”
陈果在电话那头鬆了一口气,“启民,你得多支持姐的工作,我们瀧泉地方小,大地方来的名人不多,还记得上次燕京来的北影王导的事吗?”
张启民被陈果说得一愣。
“启民,你现在是我们瀧泉的名人,有机会你要多宣传我们瀧泉,也算是帮你姐我一个忙……”
“陈果姐,我知道了!”
掛断电话,张启民不禁发出感嘆:
怎么回事?我认识的人,怎么都变得这么拼了?周军是这样的,现在陈果也是这样的。
…………………………………………
杭城。建德路9號。
钱江省作协,《江南》杂誌编辑部。
蒋焕生神采奕奕地走进办公室,他把夹在肋下的公文包轻轻放到桌上,然后走到了靠窗的办公桌旁边:
“老汪,告诉你个好消息!”
窗口,正低头看稿的主编汪浙城闻言抬起头来:
“焕生,你来得正好,你来看看这篇稿子!”
蒋焕生的目光顺著汪浙城的手指,看到桌上放著一份小说稿,已经被汪浙城画满了红圈。
汪浙城说道:
“这还是杭大中文系的学生,写得这水平,还不如中学生的水平!”
蒋焕生拿起被汪浙城圈了很多红圈的稿子,仔细地看了第一页,隨后放回了桌上:
“確实不怎么样,他们呢?也没有吗?”
蒋焕生说著,指了指门对面的大办公室,里面有四五个编辑正在埋头看稿。
汪浙城摇了摇头:
“来稿倒是不少,很多还是省外的投稿,归起类来,除了伤痕文学,就是反思文学,套路都一样,看得都腻味。倒有几篇改革派的,但里面的风险太大,拿捏不好……”
汪浙城站起来,举起双臂,想伸个懒腰,手臂伸到一半,停在了空中:
“对了,焕生,你刚才怎么说来著,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