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最直接的成就感。
“教化蛮荒,此乃吾辈之幸事!”
“与其在此与同僚爭辩一个字词的古老用法,不如去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播撒真正的智慧!”
一时间,不少有志之士都蠢蠢欲动,开始收拾行囊,准备翻越两个城邦之间的山脉。
在他们看来,实现教书育人的人生理想,远比安逸守旧的生活更重要。
几个月后,白洛学院已经成为了整个城邦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文学士的教学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式。
他不仅教授文字和算术,还带来了文平城邦关於哲学、礼仪和艺术的启蒙。
“你们的文字很好,但还不够好。”
“你们会不会觉得有些文字太复杂,而有些文字又不那么形象?”
“我这里有一些精简的方法,可以让你们日常书写文字不那么累。”
胜阳等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如同海绵吸水一般,疯狂地汲取著这些前所未见的知识。
“老师,这些诗歌……真的有力量吗?”
“当然,你们在朗诵这些诗歌的时候,哪怕內心只有一点点的感同身受,也代表你在接纳它们。”
“老师,我们这样扮演其它人,我好像就变成了那个人。”
“这正是表演的最好状態,想像你就是他,完全带入进去。”
他们的进步速度,再次超出了文学士的想像。
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文学士的推荐下,包括胜阳在內的五名最优秀的学生,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前往文平城邦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学习。
当胜阳他们踏入文平城邦的学堂时,才真正感受到了一个老牌文化城邦的底蕴。
这里的藏书堆积如山,这里的老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更为精深。
然而,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这里的学习氛围却远不如白洛学院那般热烈。
文平的学生们大多是贵族或学者的后代,他们从小就拥有最优越的学习条件。
对他们而言,上学似乎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的事情。课堂上他们时常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对於老师提出的问题,也鲜有人主动思索回答。
而胜阳五人则完全不同。
他们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分每一秒。
每一次提问,他们都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每一块记录知识的石板,他们都恨不得將其刻进自己的脑子里。
课后他们会围住老师,提出各种各样在文平学生看来“稀奇古怪”的问题。
“老师,您说的这个德,是不是就是我们酋长常说的,要为整个部落著想?”
“老师,这个图形的计算方式,是否可以用来计算船帆在不同风向下的优劣?”
这种强烈的求知慾和联繫实际的思考方式让文平的老师们感到既新奇又欣慰。
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这种教学相长的快乐了。
渐渐地,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
老师们在讲课时,会下意识地將目光投向胜阳他们所在角落,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讲课也变得更有激情。
在课后,老师们更愿意时间为这几个外邦学生答疑解惑,甚至会拿出自己珍藏的孤本与他们分享。
文平的老师们开始发自內心地喜欢这些来自白洛的学生。
他们质朴、勤奋,对知识怀有最原始的敬畏与热爱。
这种纯粹恰恰是他们自己学生身上最缺乏的东西。
“我决定了,我要前往白洛城。”
“一想到那里的学生都是这样,我就忍不住享受起来了。”
“是啊,比我们这边的学生强太多了,光是態度就足够让我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