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电子》编辑部重新开门了,那张贴了一天的封条被撕掉,门口重新掛上了“编辑部“的牌子。
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清北校园,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到每个角落。
看热闹的同学们暗暗窃喜,心里都在想:徐飞那几个傢伙这次算是栽了大跟头了。平时就看他们不顺眼,总是一副投机钻营的样子,这下好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而那些《华夏电子》的忠实读者们则高兴坏了。他们从第一期免费发放就开始阅读,对里面的计算机科普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別是柳新写的那些畅想未来的文章,更是推崇备至。
“太好了!我还担心以后看不到《华夏电子》了呢!“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兴奋地说道。
“就是啊,这个杂誌写得太好了,我们宿舍几个人都抢著看。“另一个物理系的学生附和道。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更是感同身受。因为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他们阅读时更能理解柳新文章的价值。
“柳新这个人真是天才,他对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判断太准確了。“
“对啊,他写的那些技术分析,连我们老师都说很有见地。“
“我觉得他比我们老师懂得还多呢。“
第三期《华夏电子》虽然迟到了三天,但一经印製就达到了8000份的规模。每份还是3分钱的价格,依然在京城各大顶级学府售卖。
经过前两期的积累,《华夏电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很受师生们的喜爱。现在不仅学生会买来看,连很多老师也会买一份研究研究。
在代老的办公室里,第三期《华夏电子》正摊在桌子上。这一期继续科普软体常识,但重点是对晶片技术的深度分析。
“这个分析写得太好了!“代老指著杂誌上的一篇文章说道,“每个看过的学生都嘆为观止。“
副院长赖老师推了推眼镜,仔细阅读著文章內容。这篇文章详细分析了晶片製造工艺、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涉及的都是被西方严格保密的核心技术。
“这些技术確实是被西方卡脖子的关键领域,“赖老师感嘆道,“如果我们华夏能够在这方面突破技术壁垒,那就可以提前好几年进入真正的计算机时代。“
代老点点头:“柳新这孩子確实是个天才,但他对晶片技术的设想是不是有点太异想天开了?“
“异想天开?“赖老师摇摇头,“老代,我觉得你小看了这个学生。柳新的成长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假以时日,也许真的能突破西方的技术壁垒。“
正说著,代老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厚厚的资料,扔给赖老师:“你看看这个,这是柳新最新翻译的几本国外专业期刊。“
赖老师接过资料,隨手翻了几页,脸色突然变了。他翻得越来越快,表情也越来越震惊。
“老代,这些杂誌是什么时候邮来的?“赖老师声音有些颤抖。
“前天刚到,我昨天给的柳新。“代老回答道。
“前天?昨天?“赖老师瞪大眼睛,“你是说,这几本杂誌柳新用一天时间就全部翻译完了?“
“对啊,怎么了?“代老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赖老师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老代,你知道吗?以前我们翻译一本这样的期刊,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多的时间,而且准確率还很难保证。“
“那现在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