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良臣、贤臣 我成了明朝的万历
百官也在探究皇帝的意思,昨日那一道中旨,是当今陛下的手笔,今日朝会由言官开头,按理陛下不该沉默,昨日的中旨到底是不是陛下的手笔,难道是张居正说服皇帝所设下的诱饵?
都察院序列中,又一御史言官走了出来,“陛下,臣以为,首辅张居正专权祸国,陛下成婚两年,时至如今张首辅仍不愿归还权利,让陛下亲政,这实在有违臣子本分,其以考成法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实是社稷之祸,还请陛下废掉考成法。”
又一反对的声音响起,当然……有反对的声音自然有赞同的声音,
“陛下,臣以为,考成法实乃定国安邦之法,解决了眾多官员,怠政、懒政,不作为的政治风气,让我朝先前僵化的政治体系得以积极运转,弹劾欲废考成法者,实是包藏祸心之辈,还望陛下圣裁!”
张居正这位內阁首辅把控朝政多年,权柄如日中天,朝中赞同支持张居正者明显要多,一时间把弹劾张居正的声音压了下去。
直到此刻,场面倒是热闹,但仍旧是一群小官之间在爭锋。
朱翊钧心里很清楚,今日朝会的热闹会止於这些小官之间,这是各方的一番试探,当这些小官的热闹即將进入尾声时,朱翊钧知晓他该发声了。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別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大明一朝,儘是忠君体国的良臣、贤臣,都是帝国的栋樑,事关国策,朕此后自有计较,今日除此之外,可还有別事要奏?”
当朱翊钧沉稳的声音落下,张四维等內阁、六部重臣皆是神色有变,皇帝陛下此言可是大有深意。
而这別有深意的一番话,让倒张派切实的看到了希望,皇帝陛下不再像先前那般无比信赖张居正,万历五年夺情事件中,他们这些人没討到丝毫便宜,只有皇帝的训责,其中最具代表的邹元標上疏激烈抨击张居正“不孝”,称其“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一顾者……则以为禽彘”,结果被杖责八十,腿部落下了终生残疾。
如今,皇帝终於对张居正不满了,他们的机会来了,当然……皇帝尚未亲政,他们仍需等待,隱忍,只是不必像先前那般过於的谨小慎微了。
而张居正改革的一眾拥护者,支持者却对於皇帝模稜两可的態度有些担忧,若皇帝倒向反对改革的阵营,届时必然是朝野动盪,那时又当如何?
如今张居正不在,他们没了主心骨,皇帝明显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他们也不敢多言,一切还是等张首辅回来再做定夺。
一时间,许多人的心思都不在朝会上了,如今朝中倒也没什么大事发生,官员虚报政绩,豪绅抵挡清丈之事,皇帝陛下已然发了中旨,剩下可奏的也只是些微末小事。
隨著朝会结束,百官恭送皇帝陛下后,各有心思的离开。
朱翊钧从皇极门离开,尚且没有走多远,李太后派来的近侍便来了,“慈圣娘娘请陛下去慈庆宫。”
当听到慈庆宫时,朱翊钧是有些意外的,他清楚下朝后,李太后定然要见他,因为今日朝会涉及了张居正。
但如今李太后將地点定在慈庆宫,他这位娘亲是觉得一人如今已难压制於他,想请仁圣太后做个帮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