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大明最高財政会议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接著,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杨溥起身,他穿著洗得发白的青布袍,说话时有些吞吞吐吐:“陛下,礼部……需白银四十万两,主要用於今年开科取士,印製典籍、修缮贡院號舍……”

“准奏。”朱高炽爽快批准。杨溥为人老实巴交,掌管礼部向来克勤克俭,四十万两用於抡才大典,他放心得很。

轮到內阁首辅兼兵部尚书杨士奇时,老臣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陛下,兵部请支白银一百五十万两!”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皆是一怔。杨士奇捋了捋白鬍鬚,继续道:“蓟镇边防需更换佛郎机炮,奴儿干都司要增置屯垦牛具,辽东卫所亦需补充军餉……”

“准奏。”朱高炽不待他说完便頷首同意。杨士奇歷经三朝,深諳军务,虽数额巨大,但每一分钱都关乎帝国安危,他自然信得过。

就在此时,刑部尚书黄淮缓缓起身。殿內顿时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黄淮清了清嗓子,声音沉稳却带著一丝不同寻常的坚定:“陛下,刑部请支白银五十万两。”

“什么?”

“五十万两?”

殿內响起一片惊疑之声。要知道,刑部往年开支最多不过二十万两,今年竟陡然增加三十万,这如何不让人吃惊?眾臣纷纷交头接耳,眼神中满是疑惑,紧紧盯著黄淮,想知道这巨额开支究竟意欲何为。

黄淮迎著眾人的目光,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展开后呈给內侍转呈御前。他朗声道:“陛下,去年全国秋审案件较往年激增四百七十三件,如今刑部大牢已关押两千三百余人,现有狱舍早已不堪重负,急需扩建。此外,刑具多有破损,亦需更新。”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沉重:“更重要的是,去年冬天,狱中竟冻死十七名囚徒。臣以为,即便身为罪囚,也当有基本的生存保障,故恳请陛下恩准,为待决囚徒每人添置一床被……”

话音落下,殿內一片寂静。阳光透过窗欞,洒在黄淮苍老却坚毅的面庞上,也照亮了那份详细標註著牢房扩建规划和开支明细的文书。眾臣看著黄淮,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刑部现状的震惊,也有对这位老臣仁心的敬佩。

朱高炽拿起文书,目光落在“添置被”的条目上,久久没有说话。乾清宫东偏殿內,苏合香的烟雾依旧繚绕,而这场帝国最高財政会议,却因黄淮的五十万两请求,陷入了一片凝重而复杂的氛围之中。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帝王的最终裁决,也在思索著这背后关乎国法与人情的深刻命题。

鎏金铜鹤香炉的青烟裹著苏合香,在金砖地面投下摇曳的影。黄淮垂首立于丹墀下,蟒袍玉带在寂静中泛著冷光。当他说出“五十万两“时,夏元吉握著算盘的手指骤然停在百位,杨荣捻胡的动作僵成木雕,唯有檐角铁马在风中叮咚,敲碎满殿凝滯的空气。

“黄大人,“杨士奇的声音如老槐树皮般粗糙,“陛下以宽仁治天下,刑部要这许多银子,怕是要大兴刑狱?“他身后的《大明舆图》上,长江疏浚的朱线正蜿蜒至南京。

黄淮猛地抬头,官帽翅子险些扫到烛台:“诸位误会了!“他展开袖中图纸,牢房改建图与航海罗盘纹在宣纸上交错,“三成银子用於修缮狱舍,添设通风井;另七成……是给郑和大人的航海学堂。“

朱高炽手中的茶盏顿在半空,烫金缠枝莲纹与郑和宝船的记忆重叠——永乐年间为寻建文帝,老爹朱棣將下西洋的帐单藏在刑部“特殊开支“里,如今洪熙二年的帐本上,竟还躺著这笔陈年旧帐。

“为何还掛在刑部?“皇帝的指节叩击著桌案,龙纹桌布下露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残卷,纸边还留著自己当年批阅的硃砂批註。

杨士奇上前一步,象牙笏板映著晨光:“陛下未下明旨,臣等不敢擅改旧例。“他眼角余光瞥见黄淮袖中露出的航海图边角——那是去年赵妃私下交给杨溥的朝鲜海图,此刻竟成了刑部开支的註脚。

“从今日起,“朱高炽將残卷推到案角,新换的明黄桌布上立刻压下一道摺痕,“郑和所有开销归户部单列,学堂、船坞、採办一概如此。“他想起昨日赵妃临睡前说的“朝鲜造船用樟木,比松木耐海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著袖口暗纹。

当工部尚书杨荣报出“一百六十万两修黄河大堤“时,夏元吉的算盘珠子终於发出脆响。九百万两白银如沙漏般流泻:吏部五十万修缮的驛馆图纸里,藏著考察官吏的密折通道;礼部四十万印的《四书五经》,版心处暗刻著防舞弊的微缩纹;兵部一百五十万的佛郎机炮清单上,最新一批正从澳门港起运……

阳光爬上《大明舆图》的交趾布政使司,朱高炽望著剩下的四百五十万两白银数字,忽然想起太祖皇帝在《皇明祖训》里画的財政铁律。殿外传来更夫报时的梆子声,他这才惊觉已耗去两个时辰。

“剩下的银子,“皇帝起身时锦袍扫过烛台,火苗骤然拔高,“留二百万作漕运改道预备,三百万入国府。“他没说的是,內府帐册里早有一笔专款:给赵妃腹中胎儿预备的启蒙教具,清单上列著檀木算盘、带水浮標的司南,还有按《大明律》缩印的启蒙读本。

眾臣退殿时,黄淮特意落后半步,將一卷郑和学堂的预算悄悄塞进杨士奇袖中。当乾清宫的大门在身后缓缓合上,他听见杨荣对夏元吉低语:“陛下把郑和开支单列,怕是要重开海禁?“而杨士奇望著西南方的角楼,那里正是乾清宫的方向,晨雾中隱约有宫女提著食盒走过,食盒上印著特殊的缠枝纹。

內阁会议结束,杨溥展开皇帝给的《农桑辑要》,发现其中一页的页边空白处用硃笔写著:“黄河大堤若用糯米灰浆,可抵百年水患。“

而此刻的乾清宫內,朱高炽正用放大镜细看郑和航海图,图中麻六甲海峡的標註旁,多了一行娟秀的小字——那是赵妃根据朝商船日誌补註的暗礁位置,墨跡尚未完全乾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