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分而化之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洪熙七年初冬,北风裹挟著砂砾拍打著紫禁城的朱红宫墙。
朱高炽握著奏报的手指微微发白,当確认张武已成功將张悦、陈通两名贪腐总兵缉拿归案后,他立即召来襄城伯李隆,目光如炬地吩咐道:“宣府乃京畿门户,如今群龙无首,你即刻启程,定要让戍边將士知晓,朝廷绝不会亏待浴血之人!“
李隆领命后,马不停蹄地奔赴宣府。抵达当日,朔风呼啸,城墙下堆积的枯叶被卷上半空。他顾不上整顿行囊,径直前往粮仓。当厚重的仓门缓缓开启,新米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李隆亲自登上粮垛,抓起一把米粒仔细查验,確认颗粒饱满后,方才下令开仓放粮。为防剋扣,他的亲兵们站在粮仓门口,手持秤桿,逐一监督每一袋粮食的称重。
宣府的士兵们排著长队,眼中满是期待与不安。当他们接过印著“洪熙御赐”烫金字样的粮袋时,不少人眼眶泛红。
一位满脸风霜的老兵颤抖著双手,轻轻抚摸著布袋上的字跡,声音哽咽:“陛下圣明!戍边二十年,头一回领到如此足的口粮!“此起彼伏的山呼声中,李隆看到许多士卒偷偷擦拭眼角的泪水。
然而,稳定军心不仅需要恩,更需要威。李隆暗中走访军营,收集士兵们的状纸。
三日后,辕门前竖起三丈高的木桿。三名平日里贪赃枉法、欺压士卒的千户被五大绑押上刑场。当刽子手的鬼头刀落下,鲜血溅在冰冷的青砖上,围观的军民爆发出震天的叫好声。李隆站在点將台上,目光如刀:“凡有贪墨不法者,不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
紧接著,来自京师三大营的运餉车队浩浩荡荡驶入宣府。李隆命人在校场搭建起临时银库,亲自核对每一笔帐目。
新铸的银锭在烛火映照下泛著温润光泽,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依次领取拖欠已久的餉银。当最后一名士卒接过沉甸甸的银锭时,半个月的时间已经悄然流逝。
此时的宣府,炊烟重新裊裊升起,操练场上的喊杀声也重新雄壮有力。
与此同时的蓟州,赵理正面对堆积如山的帐本眉头紧锁。这位追隨朱高炽十余年的心腹將领深知,稳定军心的关键在於公平与信任。他將蓟州驻军按营编制,逐人核对欠餉记录,更是立下规矩:“凡入伍超过三年,且被陈通剋扣者,双倍补偿!“
发餉那日,蓟州校场人头攒动。一位头髮泛白的老兵挤到台前,双手颤抖著递上泛黄的军籍册:“小人入伍二十八年,被那陈通剋扣了足足十九个月餉银……“
话音未落,六两白银已稳稳地放在他掌心。老兵呆愣片刻,突然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青砖地上,泪水混著血水在地面晕开:“谢大人!谢皇上开恩!“这一幕,让在场的將士们无不动容。
赵理的果断举措补足了欠餉,让蓟州重新恢復往日的生机,但在此之际,蒙古韃靼部却误判了局势。一支千余人的骑兵趁著夜色犯边,企图在新帅立足未稳时劫掠一番。
晨雾瀰漫的黎明,蓟州城头烽火冲天。
赵理身披重甲,手持长枪立於城头,高声喊道:“將士们!朝廷已还你们公道,今日便是你们用热血回报的时候!“
隨著一声令下,吃得饱、拿得足的明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军。阳光下,雪亮的刀光与飞溅的鲜血交织,有人为了补发的餉银奋勇拼杀,有人为了家人的安稳捨生忘死。韃靼骑兵被冲得七零八落,丟下遍地尸首,狼狈逃窜。
捷报传回京城时,朱高炽正在文华殿批阅奏摺。当看到“斩首六百,余敌溃散“的战报,他激动得猛地起身,手中的硃砂笔在龙袍上划出长长的红痕也浑然不觉。他大笑著转向群臣:“诸位可看见了?只要军心凝聚,何愁边疆不固!“
自此,朝堂上对整顿边关的质疑声彻底消散。而在大明北疆,宣府与蓟州这两座京畿门户,如两尊巍峨的铜墙铁壁,重新焕发活力,牢牢守护著京师的安寧。城墙上猎猎作响的军旗,仿佛在向天下宣告:大明的边疆,坚不可摧。
初夏,紫禁城的石榴开得如火如荼,火红的朵缀满枝头,却难掩乾清宫內凝重压抑的氛围。
朱高炽手中紧攥著甘肃总兵沈逸的案卷,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案几上的青瓷茶盏被震得轻轻作响,发出细微的叮噹声。
“贪墨军餉证据確凿,但修缮边关亦有大功,如此错综复杂之局,卿等可有破解良策?“皇帝的声音低沉而凝重,在空旷的大殿內迴荡。
杨士奇、杨荣、夏元吉三位重臣齐刷刷跪地叩首。
夏元吉率先抬起头来,这位执掌户部多年、铁面无私的尚书大人,官服上的仙鹤补子隨著急促的呼吸微微起伏,眼中满是坚定与不容置疑:“陛下!律法如山,沈逸纵然有万般理由,剋扣军餉便是触犯国法,若不从严惩处,如何能服眾?如何能维护朝廷纲纪?“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字字如重锤,敲击著殿內每个人的心。
“夏大人,话可不能这么说。“杨士奇轻抚著白的长须,语气虽和缓,却暗藏锋芒,“嘉峪关地处西北边陲,常年受风沙侵蚀,永乐二十一年那场罕见的沙暴,生生將西城墙啃去十丈有余。沈將军的帐簿里明明白白记录著'耗银三千两'用於修缮,敢问——这些年户部可曾给边关拨过哪怕一两银子的城墙修缮专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