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武举的必要性  我在大明长生久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新网址:m.92yanqing.com

这段时间又发生了许多事,李贤因身体不佳三次请辞后,告老还乡。??? ????????.c??m ??

连中三元的商輅补充进来,內阁一把手由陈文担任,不过吏部尚书却悬而未决,没了吏部天官加持,內阁首辅也就成了有名无实。

內阁跟六部的联繫,再次被掐断,涇渭分明。

小恆子出了皇宫,不过朱见深对其很优待,在中官村给其购买了一片地,並建了宅院,还赏赐了不少钱財。

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改换成了一个叫怀恩的人。

与此同时,万贞儿也封了贵妃,百官却出奇的没有打闹,朝局短暂平静下来,至少表面上如此。

四月初,朱见深下达了登基以来,第一次正式詔书,加征商税。

准確来说,此詔书並未下达,因为到了礼部就卡那儿了,继而百官闹腾起来。

大骂皇帝不体恤黎民百姓,称加征商税最终损害的是百姓利益,而非商贾。

这一点,他们倒也不是胡说,加征商税,確实会一定程度上损害百姓利益,只不过…商贾受损更重。

但这就是大明的官场,在庙堂上,百姓是最重要的,但在民间……呵呵。

百姓往往只是他们的筹码,用以对抗皇权,为自己谋私的筹码。

非但如此,他们还善於在民间製造舆论,百姓愚昧,往往会觉得满朝忠臣,皇帝昏庸,残暴,不顾及他们死活。

到头来,百姓只得到一丁点实惠,甚至都没得到实惠,但都会感念谁谁谁的好。

而皇帝……却永远是挨骂的那个。

在这个皇权不下乡的时代,地方官员可操作性太强了,加之他们和朝中官员关係密切,到头来妥协的大多是皇帝。

除非……如朱元璋那般,根本不逼逼,说砍你头没商量。

但朱见深不是朱元璋,即便他想那么做,也没那个政治土壤,如今的大明,已经不是洪武年间的大明了。

诚然,它变得更好了,更强大,更富足;然,它也变得更坏了,更腐败,更黑暗;大明依然是那个大明,却又发生了巨大转变。

称不上坏,但也算不上太好。

可就是这样,它依然可称作盛世,因为新作物的引进,百姓不用饿肚子了,因为海商的开启,百姓也有了活计。

在封建王朝时代,对生活在这时代的百姓来说,它就是盛世,即便它有很多阴暗,但它依然是。

没办法,歷朝歷代都是这样……都习惯了。

这样,已是极好。

朱见深妥协了,最后只象徵性加征了一成商税,百官也没有过於得寸进尺,詔书很快颁布下去,得以实行。

就这样,朱见深又成了好皇帝,体恤黎民百姓的好皇帝。

事实上,现在的大明虽然富足,但朝廷却很穷,因为隨著生活改善,劳动成本也提高了。

最直观的体现就军队,以前有饭吃,再隨便给俩小钱,就能让人卖命,但现在行不通了,有了更好的选择,谁也不想再过脑袋別裤腰带的日子了。

以前他们没得选,现在他们想过安逸的生活。

这没错,但问题是都想过舒坦日子,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谁都过不上舒坦日子。

李青也在思索对策,却毫无头绪,从表面看,最理想的策略就是废除军户制度,改募兵制。

但募兵制也有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太烧钱了,真要那么做,仅是额外支出的白银,每年都多达数百万两。

打仗是会死人的,当然要比做工要高许多,这是没办法的事。

一年数百万短期咬咬牙,还是能支撑的,但长此以往下去,財政赤字太大了,搞不好就会崩溃。

这还只是客观因素,更可怕的是,一旦废除军户制度,大明军队立时就会分崩离析!

从局部开始搞?

別开玩笑了,不患寡患不均在哪儿都適用,在军队这么弄,属实是茅坑打灯笼。

思索再三,唯有一法——搞武举!

开启武將的上升通道,抬高武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提高人们从戎热情,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大明军队的实力,才能跟日益壮大文官体系抗衡。

这个权力场,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但隨著文治发展,战事的减少,文官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了。

其实武举自洪武朝,朱元璋就开始搞了,但一直没什么成效,无他,大明不缺武將,且过剩。

到了永乐朝也是如此,朱棣的班底很强,武举同样没得到发展,仁宣时期著重文治,而到了正统时期,朝局岌岌可危,也没顾得不上,景泰朝主打一稳定。

因此,大明的武举从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但现在,重开武举的必要性,已经迫在眉睫。

乾清宫。

李青、朱见深相对而坐,气氛较之以往,和谐了太多。

朱见深看李青更顺眼了,隨著时间推移,他愈发觉得绝大数文官比李青更討厌,且不是一点两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