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价格不是问题。」 重回1980,从旅游业开始
原来是这么回事。
李炎笑著说:“王哥,你消消气。可能船长这个月的任务压力大,大家都挺不容易的,要不,待会我劝劝洁茜卡和马修,让他们买点纪念品,给王哥你长长脸。”
“可別。”
王建设摆手说,“让米国记者钱,回头他在稿件里再写上,夏国由於贫穷落后,政府官员需要在招待贵宾的途中兜售商品,以补贴家用,那我丟人丟到全世界去了。”
“你这个小王。”余教授笑起来,“那还不至於。”
“怎么不至於?”王建设反驳说,“你那是见识少了,不了解这些外国记者歪曲事实的能力。”
李炎心想,別说外国记者,就是后世的媒体人也挺能製造腥风血雨的,估计都是师出同门。
“我同意王哥的说法。面对记者,还是谨慎点好。”
见气氛有所缓和,余教授藉机对王建设说:“小王,你回去跟李科长提一嘴,下回要是再有任务,可以单找李炎,我看你们俩挺合拍的。”
他说著弯腰拍了拍膝盖,“我这老胳膊老腿,真的走不动了,一到阴雨天就疼的厉害。”
王建设哈哈一笑:“余老,这回你可得再坚持坚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等回头,我跟李科长请示一下,让他跟二院那边打个招呼,你去安心地疗养几天。”
李炎见王建设把话题岔开,知道这接待外宾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能接替的。
也就跟著说:“余教授,你先別想那么多,等任务结束了,在家好好休息几天,应该就没事了。”
正说著,洁茜卡和马修从楼上跑了下来,两人发梢都滴著雨水。
李炎將提前备好的毛巾递给他们,让他们擦擦头髮。
马修这回没有拒绝,虽然態度依旧不好,但接过毛巾的时候,说了声“谢谢”。
坐回座位,洁茜卡边擦著头髮边说:“过了象王山,风景就很一般,没有杂誌上的照片好看。”
不光是他们俩,周围的外宾也都有失望的神情。
船舱里,有外语导游开始翻译说,丹桂区域的梨江山水自古就有“百里画廊”的称號,主要指的是丹市市区到杨素县城的83里水路。
其中,船行半途的20里是精华中的精华,离此还有一段距离,请大家耐心等待。
“我看,所谓精华也不过如此。”马修对洁茜卡摊了摊手。
李炎懒得解释,看余教授也是一副无所谓的態度。
有些东西,必须亲眼所见,嘴上说是没有用的。
这时候,就见两名女服务业抬著一个竹筐从门口走了进来。
竹筐里是十几个长条盒子,像是装书画的锦盒。
“这就是你们说,要卖给外宾的纪念品?”李炎问。
“不是。”
王建设解释说,因为这段路途比较枯燥,所以车船队就在这段时间统一安排了书画展览,有时候是一些文物贗品,免得外宾无聊。
展览过后才开始卖纪念品。
余教授没有说话,一直盯著竹筐,有某种奇怪的自豪感。
画作打开的那一刻,船里的外宾瞬间坐直了。
但这些却不是李炎想像中的字画,而是丹桂区域摩崖石刻上拓印的碑帖。
老外当然看不懂这是什么,只觉得一股古韵扑面而来,有一种特殊的神秘的感觉,这符合他们对东方古国的刻板印象。
碑帖被掛在最前方的木板上,每个人都可以上前参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