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一课  主扫我
讲《哲学导论》的是一位很有名的教授,网上有过不少现成的网课,他的课程陆诚之前在网上其实已经看过一些,但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被陆问引用过一些切片。
之前和陆问那种切片式的討论严格来说並不算系统的学习,充其量算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和启发,引发陆诚对学习的热情。
哪怕陆问看了再多的案例,进行过再多的討论,也没有办法和现有的,成体系的哲学理论相提並论,前者还是一块一块零散的砖块,后者已经被砌成了摩天大厦。
课堂上不少学生还和陆诚一样,带来了比较专业的录製设备,这位教授並不排斥自己的课程被录製,他上课的风格比较即兴,可能每一个版本都会稍有差別,对於数据时代的学生们来说,搜集老师同一节课的多个版本也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过陆诚录製只是为了课后的复习。
自己录製的课程和网上的课程有一点不同,那就是自己就在现场,可以更客观的审视主客观的差別,可能自己在现场听到的是一种东西,但是录下来看的又感觉是另一种东西。
和纯网课最大的不同是,网课他面对的是一堆已经成型的知识体系,但现实里上课,他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几乎就是纯数据和ai之间的区別。
在陆诚边上的一位同班同学是拿著笔记本电脑来上课的,他用一个摄像头录製,然后在笔记本上同时打开另一位教授的网络课版本,和自己录製的版本切换播放。
放在很多年前的话,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但现在课堂上这么干的人也不在少数,其实陆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这么干,他没有看其他人的网课,只是和陆问一起在手机上打字討论某些没听懂的细节。
每次遇到没听懂或者存疑的概念,或者名词,他都会下意识把这个名词打下来,放在群聊里。
陆问会为他给出解释。
这也算是同时接受两个老师给他授课。
课间休息的时候,陆诚看陆问总结的文字版课程记录,老师几乎没有谈具体的观点和问题,只是介绍大概的哲学学习思路,介绍一些原著,学习脉络,这些东西其实陆诚已经入门过了。
不过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別,陆问比较偏实用主义,主张很多过时的,过於原始的理论可以先不学,学习流程也主要是纯粹看兴趣,比如陆诚,陆问更多给他推荐看看尼采式的小故事,让他看康德,看维根斯坦那的確有些为难他。
但眼前这位苏教授更多的还是传统式授课,主张从哲学史按部就班,但讲课过程中也会適当引入一些前沿的时髦理论,適当引起学生兴趣。
助教开始加同学们的微信,有些要买学习资料的同学也顺便付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