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入场 大明寒门崛起
意思是百姓可以使他们照著我们的规定的去做,但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去做?。
不过还有人却提出了不同的断句方法。
认为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百姓若是可以役使,就任其去为;若是不可以役使,则要教育他们明白道理。
因此此题看似简单,实则极易落入俗套,或陷入义理之爭。
若只论“愚民”或“教化”,虽不至错,却难出彩。
这时他回想起李琮的点评和赠诗,再想起自己游歷所见盐丁、卫所兵的艰辛,想起《盐政芻议》中“恤民”之思。
沉吟片刻后,他决定不局限於断句之爭,而是跳出窠臼,紧扣“为政”之本。
想好后,他终於提笔破题:“圣人论治,重在得民之心,非徒恃其术也。”
开宗明义,將重点从“如何驱使百姓”提升到了“如何贏得民心”的高度。
隨后承题、起讲,层层推进,论述圣人设教立政。
提出圣人的目的並非是要愚弄百姓,而是因为大道精微,非人人可即刻领悟,故需先引导其遵循践行(可使由之),在实践中逐步感化、理解。
而教化本身,亦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而非强行灌输(不可使知之,亦有不能强求其立刻知晓之意)。
认为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为政者自身需明德修身,行为世范,则百姓自然乐於跟从(由之),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化(知之)。
他引经据典,用“风草之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来形象说明。
又结合自己所见的地方官良莠不齐对民风的影响为例证。
写完后,张云又仔细检查了一遍,他对自己这篇文章还是非常满意的。
完成第一篇文章后,后面就简单了,虽然如此另一篇四书文和试帖诗,他也同样是谨慎对待,诗文工稳,切合题意。
整个答题过程,他都是全神贯注,完全没有理会周围的情况。
直到日头偏西,他才將三篇佳作仔细誊抄到正卷之上。
这时他才有心思观察周围的情况,他首先注意到自然是王璞,他见王璞一脸轻鬆的样子,显然发挥的应该不错。
他低头笑了笑,隨即唤来监考官交了卷。
张云的动作却是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几名监考官也是不禁多看了他几眼。
只得走出考棚,他才知道自己竟然是第一个交卷之人。
“云哥儿考的怎么样?”
一出考棚张山与张铁头就连忙迎了上来,並递上热水吃食。
“尚好!”
这时周围的人也议论了起来。
“那人就是传说中的张云吧……”
“对就是他……”
“难怪了……”
“这张云应该是必中的难怪这么早就敢交卷……”
“云哥儿先上车休息一下吧!”
张云点了点头,伸了一下懒腰,这首场他感觉甚好,尤其是那篇“民可使由之”的文章,自觉发挥出了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