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勤学好问 大明寒门崛起
张云心中一动,立刻领会这是李琮的又一番提携之意,忙道:“学生遵命。只是恐贸然前往,打扰县尊公务。”
“无妨,今日休沐,县尊或在后衙。你前往拜见,只说请教功课,定然是乐见的。”
於是张云先告辞李琮出来,张昶和张掖两人则留在了李琮家中。
犍为县城不大,很快张云就在张山和张铁头的陪同下先到了县衙。
通传之后,果然不久便有衙役引张云入內。
林语堂这次並没有选择书房,而是选择在后衙厅內见他。
“学生张云,拜见老师。”
张云见到林语堂,依礼参拜。
“呵呵,不必多礼,坐吧。”
林语堂心情颇佳,指著旁边的座位,“汝今日怎得有暇来县城?可是为府试而来?”
“老师明见,学生与张昶、张掖二人方才向李教諭请教了文章功课,李教諭勉励之余,建议学生再来向老师请益。”
“哦?李教諭点评过了?他怎么说?”林语堂颇感兴趣地问道。
张云便將李琮对三人文章的点评择要复述了一遍。
林语堂边听边点头:“嗯,李教諭点评中肯,切中要害。你的文章,格局气度已具,確需在精深细微处再下功夫。府试薈萃一府英才,不乏积淀深厚之辈,万不可因得了县试案首而稍有轻忽。”
“学生谨记老师教诲。”
林语堂当下品了口茶,看似隨意地问道:“李教諭想必也与你说了周知府衡文偏好『实学』之事了吧?”
“是。李教諭还让学生等观览了周知府昔年的文章手稿。”
林语堂頷首道:“那就好,周知府確是务实之人。不过,除此之外,尚有几点,你也需留心。”
张云立刻挺直腰背,拱手道:“还请老师指点。”
“周知府乃是出身翰林,若非……
他说到这里摆了摆手继续道:“周知府曾参与编修《英宗实录》,於史籍极为熟稔。
故其出题,经义往往与史实相结合,尤其喜从《春秋》、《左传》中取材,考察微言大义与治乱兴衰之鑑。
你於《春秋》胡氏传、左氏传,需格外用心,不仅要熟,更要通。策论亦然,常以史事喻今,若能在策论中恰当引史为证,必能得其青睞。”
“学生明白。”张云暗暗记下,心想回去后要將《春秋》及相关史书再反覆研读。
“此外,周知府虽力求中立,但为官者,难免有其政见倾向。他乃北方士人,对近年来东南漕粮改折银两、海运之议,颇多关注,认为此举可省民力、利边防。
再者,他对朝中某些清流空谈误国之风,微有不满,更欣赏能做事、肯做事的实干之才。
这些倾向,或明或暗,会体现在其出题与衡文之中。你作策论时,立论需稳,但若能在不触及根本的前提下,稍稍契合其务实之念,则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