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府城院试(二) 寒门青云路
“正名”的根本,就在於釐清社会中上上下下每一个人的位置,让君王有君王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本分,父亲尽父亲的责任,儿子守儿子的孝道。
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社会秩序才能稳固,政令才能通达。
没错!
这才是这道题的题眼!
考官根本就不是想看学子空谈什么“仁爱”,而是想藉此考察他们对於“秩序”二字的理解,对於为官执政之道的领悟!
所谓的“君子之於物也,爱之而弗仁”,不过是一个引子,一个障眼法!
它真正要导向的结论是:君子对天下万民真正的“仁”,並非是那种滥施於草木的、空泛的慈悲,而是通过“正名”的手段,建立一个权责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
只有这样,官员才能有效施政,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这才是对天下苍生最大的“仁德”!
想通此节,李彦舟顿觉豁然开朗,心里先前的那股彆扭劲一扫而空。
好险!
差点上当!
还好反应过来!
庆幸之后,李彦舟马上提起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书写起来。
破题,承题,起讲……
他完全遵从龚学政的“秩序论”,以“正名”为文章的绝对核心,將前半句的“爱物”作为反衬,层层递进,论述为政之要,在於明晰权责,建立秩序。
李彦舟心情激盪,汗水也凑热闹似地直往外冒,黏糊糊地掛在脸上。
一滴汗珠终於撑不住,顺著脸颊滑进脖颈,带来一阵湿痒。
李彦舟不敢大意,连忙用布帕小心拭乾,生怕汗珠落下来,污了卷面。
他定下心神来,將八股文的最后几句收尾,一篇文章的筋骨血肉就此完成。
写完八股文,他又看向策论题目。
只看了一眼,李彦舟乐了起来。
“论江南水患,官督民办与以工代賑之利弊”。
真是天助我也!
他的眼前,立刻浮现出那本真题集里,龚学政用硃笔写下的批语。
这位学政大人对“以工代賑”可谓推崇备至,认为直接发钱发粮,只会养出懒汉流民,后患无穷。
而以工代賑,让灾民出力换饭吃,既保住了他们的体面,又不会让他们閒著生事。
更妙的是,还能趁机把被大水衝垮的河堤、道路都修好。
这才是从根子上解决问题,一举数得!
这番见解,与李彦舟后世所了解的“基建拉动经济”的思路不谋而合。
可以说,龚学政的思路,已经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民生治理智慧了。
有了龚学政的理论做骨架,再填入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做血肉,这篇文章简直是信手拈来。
接下来,他不仅论述了此法的好处,更进一步,提出了设立专门的监察岗位,防止工头剋扣工钱。
以及通过工程分段招標,鼓励民间商號参与,以提高效率、减轻官府负担等具体措施。
两篇文章写下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李彦舟搁下笔,反覆通读数遍,確认没有问题,这才鬆了口气。
他该做的,都做完了。
剩下的,便只是静待日落,听那一声交卷的锣响了。
“哐……”
日头西斜,悠长的锣声终於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