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汴京来人 錚錚大宋
而赵暘则告別石布桐来到书房,从怀中取出沈遘的书信。
打开书信,赵暘先看尾页日期,见上头写著四月二十四,他也大致可以猜到信中內容。
果不其然,沈遘首先在信中提及的便是他技术司的新衙,称新衙主体已基本建成,剩下的就是一些屋栋的雕刻装饰,以及吕大防负责的供技术司官员家属居住的屋宅,预计九月份能彻底竣工。
第二件事便提的是水泥,称石工案儘管还未弄清楚最佳配比,仍需再做探究,但投入使用已经不成问题,由沈遘亲自检验,带人在城外修了一段长十丈、高二丈、宽丈余的城墙,於墙上、墙侧、半埋於墙根分別用五十斤火药的震天雷去炸,效果出奇地好,墙体破而不塌,甚至沈遘还草绘了一副经震天雷连番轰炸后的墙体图。
当然沈遘也提及,两轮测试后墙体也隨之破烂不堪,不过他认为问题在於砖块。
这一点与赵暘不谋而合,毕竟宋时的砖块两极分化严重,用於宫內的砖石美观且又坚固,但成本也极高,而流通於市面的砖块,灰不溜秋极为难看,且又沉又脆,更极易受到风化,露天放置一两年,估计连几岁小儿都能用拳头將其劈碎。
待写完正事,沈遘亦在信中写了几桩閒事,比如说与他们同为今年进士的王安仁,即王安石同父义母的兄长,三月上旬才刚当上负责监督江寧府盐院的转运使,月底居然就过世了,令他们一眾同年不禁错愕。
或有知情者称,王安仁本身就已患有绝症,自知时日无多,便趁著最后时间考取功名。
具体的沈遘也不知,最后与钱公辅、吕大防、黄氏兄弟等人凑了五十贯,托人交予王家,聊表同年心意。
其次,沈遘又在信中提及朝中似在精进吏治,这一现象似乎是从杜衍出任侍御史后开始,御史中丞张观、郭劝也极力赞成,似乎太学生也有参与。
之后几页,是沈遘写给范纯仁与文同的,於是赵暘便请来二人,將那几页信交给他们,隨即走出书房,带著王中正等人立即和水泥,测试水泥的效用。
至於用在何处,这座建造多年的官舍到处都是需要修补的地方,赵暘只需待水泥干了之后看看坚固程度,便大致能够判断是否能投入使用。
当然,鑑於在外跑了半个月,赵暘在检验时也没用太多的水泥,仅取了半脸盆,又叫人去外头弄了些细沙,加水搅拌后,用院內当初建墙时余下的砖头砌了一小堵墙体。大约半人高、一人宽、一寸宽。
再等第二天早上再去看时,砌於墙体的水泥早已经发硬了,用手按了按,颇为坚固。
“砸。”
隨著赵暘一声令下,孙昌、魏燾抡起找来的木锤一通乱砸,便將墙体砸倒。
“再砸。”赵暘命令道。
於是孙昌、魏燾又是一番辛苦,將倒下的墙体砸成十几块。
此时赵暘蹲下身仔细观察断处,见断口处多为砖石本身而非水泥粘合处,遂满意地点点头。
事实上,沈遘已在信中提及,称水泥投入使用已不成问题,但赵暘还是希望亲自確认。
毕竟这些水泥是要用来造城的,造一座小城成本可能就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贯,万一错了差错,简直不敢想像。
满意之余,赵暘回到书房,提笔给沈遘写回信。
主要是两桩事,其一,让沈遘立刻与三司沟通,或者直接上奏官家,请三司儘快筹建新司用於製造水泥,儘快將成品运至陕西。
其二,让沈遘在石工案中找几个精於烧制砖石的工匠,派至陕西,助陕西四路就近兴建砖石工坊,毕竟水泥可以从汴京运至陕西,但若砖石也靠运输,那成本太大。
至於閒话,那自然是劝沈遘莫要参合朝中爭斗,最好少跟那些“眼神清澈”的太学生来往,歷来庙堂斗法,太学生几乎都是遭算计利用的受害方,但偏偏还是有许多人一头栽进去。
写完给沈遘的回信后,赵暘又给官家写了封信。
毕竟官家这次儘管没有写信,但却授意入內省送来了近三十斤茶叶,如果不是入內省在第一批炒茶时炒糊了,那么这应该就是宋国第一批炒茶,意义非凡。
这份心意,赵暘自然要做一番感谢。
包括张贵妃也要感谢一番,虽说这位娘娘在朝野乃至宫內的名声不怎么好,但对他倒还真不坏。
於是赵暘先提笔写他赴陕西的经过,再写入陕西后的见闻,包括见涇原路官吏將领的评价,以及他之后准备做的事等等,都不分巨细都写了上去。
写完书信,赵暘派人请来石布桐。
得知自己得返京送信,石布桐的表情顿时耷拉下来,论原因无非就是他舅舅张尧佐给他造成了太大压力。
说真的,当初见石布桐唯唯诺诺的样子,赵暘与范纯仁都以为他其实是个草包,甚至文同还在酒桌上劝他,后来石布桐高中进士,眾人才知道这人是真有的才华的,只不过他舅舅张尧佐对其的要求更高,且对他的仕途都做了安排,这令才二十来岁的石布桐有点难以承受,故寧可外任县丞也不愿呆在京朝。
见他这幅表情,赵暘拍拍他肩膀出主意道:“你若不想被你舅舅左右仕途,想趁年轻四处转转,我可以保举你做个转运使,日后专门负责帮我將一些东西从汴京运至陕西。”
“好!”石布桐眼睛一亮,连忙答应。
白捡一个劳力,赵暘也是颇为高兴,毕竟石布桐也算是他这拨的人,日后让其负责押运水泥,相较其他人更让他放心。
於是赵暘在给官家的书信中又加了几句,並陈述了利害,让石布桐欢欢喜喜地带著离开了。
之后几日,赵暘留在渭州,与张亢、郭逵討论驻营、设防之事,期间也会见了此前枢密院派来的勘察使,得到了那几名勘察使的记录文书,按当初赵暘给枢密院的建议,每二十里一座小城,或者称驻军要塞,密密麻麻地注满了整幅涇原路地图,令看到此图张亢、郭逵目瞪口呆。
“这……这最起码数十处,都要筑城?”张亢咽咽唾沫道。
“对,都要筑!主打一个固若金汤、无懈可击。”
“……”
张亢、郭逵面面相覷。
记得之前他们还暗下庆幸赵暘与范仲淹主张一致,皆主张筑城防守,直到看到这幅“筑城方位图”,他们才知道范仲淹的筑城与赵暘的筑城完全就是两回事。
期间,赵暘也向张亢提及了兴建烧砖工坊一事,张亢愣愣点头。
而与此同时,有关於宋国欲取缔羈縻,对陕西境內蕃民编户齐民一事,亦率先在涇原路传得愈演愈烈,大大小小共十几支羌、蕃部落得知了消息,连忙派人至渭州探问究竟。
高若訥亲自出面与这些部落首领交涉,但成果並不乐观,但凡是总部落人口万人以上的首领,几乎都不接受。
双方关係因此迅速变得紧张,涇原路境內“六州三军”全部进入警戒状態,各军清点军士、盘点军械,以罕见的强硬姿態告诉境內蕃民,编户齐民,势在必行!
这令宋国域內的羌蕃部落又惊又忧,不乏有人慾联合起来对涇原路施压,组织各部落首领一同前往渭州,与渭州一方交涉。
这次交涉,赵暘也有出席。